《论语》思想论(38)|孔子对待鬼神有科学的精神

2020-07-29 14:18:29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6·21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解:孔子说:“中等以上水平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一开始就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孔子强调了因材施教,很符合教育的规律。一个中等以下水平的人,一下子就告诉他高深的学问,他一则会因理解不了,而丧失了学习研究的兴趣;一则却又可能因理解不了而造成很多误解,不但害人害己,也害了学问本身。孔子自己在教学中,罕言性与天道,就是因为这些内容高深玄远,如果一个人的资质达不到一定的水平,对他讲这些,可能会使其不着实际。

6·22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解:樊迟请教孔子什么才算有智慧。孔子回答说:“一定要使人民走向正义,恭敬鬼神但又远离他们,就可以说是有智慧了。”又问什么才算有仁德。孔子回答说:“有仁德的人做困难的事情时在头里,而当收获果实的时候却在后面。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样就可以说是有仁德了。”

这一节中,“敬鬼神而远之”是孔子非常重要的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思想发展影响巨大。

首先,对鬼神是否存在的问题,孔子采取了理性温和的态度,敬起来存而不论,既不肯定其必有也不否定其必无。这在今天看来也是非常科学的。按照现代理性批判主义哲学家波普尔的观点,“世界上有鬼神存在”这样的命题,就如同“世界上有一座金山存在”这样的命题一样,只是形而上学命题,而非科学命题,因为这样的命题永远不能反驳,无法证伪。从科学的角度讲,都是些无意义的命题,而科学上有意义的命题都是能够反驳、能够证伪的。当然这样的命题从形式上可以证实,但在经验上也未曾证实过,经验上人们证实到现在世界上没人真正发现有鬼神,但相信的人可以说,谁也不能肯定未来不能发现、未知的世界不能发现。对此逻辑上扯不清的问题,理性批判主义哲学就将其放在科学命题之外,存而不论。就今天的眼光看,孔子在这个问题上还是很有点科学精神的。

其次,将鬼神敬起来存而不论还不算完,孔子进而明确提出要“远之”。也就是要把鬼神的世界(即使其有的话)与人的生活世界完全切割开,人的生活世界中没有鬼神的位置,解决人的生活世界的问题要靠人自己。这是一种彻底的人本主义的态度,是一种人文主义的精神。《国际歌》中所唱:“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其意庶近之。

正是因为在中国主流传统文化中有着孔子这种人文主义精神,因此我们看到中华民族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最终靠人自己的理性解决问题,而不是靠迷信、迷狂解决问题,不祈求人之外的神秘力量,这也许是所有的古文明中,唯有中华文明能够绵延不断、发展到今的一个重要原因。由孔子所确立的这种人的生活世界中无神论传统,对于近代中国人自然地接受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接受近现代科技文化,应该是有相关性和亲和性的。

人类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科技文化。这种文化的显著特点就是无神论,科技否定了现有人类经验世界中神的存在。所以,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在一些信仰有神论的社会中造成了精神上极大的分裂和困扰,以至于1959年英国科学家、文学家斯诺在剑桥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提出,整个西方社会知识分子的生活被分成了两种文化,即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对解决世界上的问题是一个重大的障碍。此两种文化的观点一经提出,就在西方世界得到广泛认同,但在中国无神论文化的背景下,就没有这个问题。无神论、无宗教信仰是中国文化的优长,与现代科技文化不冲突;两种文化可以在一个人身上结合得很好,如钱学森先生。也许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由孔子发展出来的这种无神论的人文主义文化传统将更显出其生命力,对于中华文化我们应有这种自信,这种自信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