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思想论(37)|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

2020-07-22 14:13:32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6·17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解:户是房门,在孔子看来,他提倡的仁义之道,就如同房门,每个人要走出房子就不能不走这条道路。但现实却不是这样,所以孔子感慨:“谁能够走出屋外不从房门经过?为什么就没有人从我这条道上走呢?”这恰恰说明孔子之世已是礼崩乐坏了,人们不守规矩,翻窗户、走后门,反而能得到好处;而像孔子那样的修身之士却只能“累累若丧家之狗”。孔子的这句感慨,是对黑暗现实的一种批判,所以孔子本人不光有“颜回的乐处”,也不光有“吾与点也”的“曾点气象”,还有着对现实的批判精神,这一方面被后世儒者多有忽略。

6·1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解:孔子此句讲一个人的内在本质和外在修饰的辩证关系。一个人如果把他的内在本质,按照其生命的直接存在表现出来,躯壳上有什么欲念就不加掩饰地流露出来,从动物的本能而来,缺乏文化上的滋润和涵养,那么其表现出来,就会过于粗野;反之,一个人如果过于注重其外在的修饰,繁文缛节,表现出来的可能就是非本真的存在,压抑自己的生命活动,使人生失去活力。孔子认为在感性和理性、自然生命和文化生命之间,达到合理的平衡,文质相当,这样的人才可被称为君子。这也是孔子的中庸之道在文、质之间的具体应用,不执于一端,而是充满动态的张力。

6·19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解:这是两种生命态度的对比。孔子认为,一个人的生命应该是正直的,光明磊落、直道而行;反之,不正直的生命就会首鼠两端,靠着侥幸和逃避活在世上。他们遇事绕弯子、钻空子,绝不会堂堂正正。一种是阳刚,一种是阴柔,两种人生态度判然有别。这第二种人生态度就是今日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做事毫无操守,一切以自己的利益为依归,处处讨侥幸、占便宜,没占到便宜就感觉自己吃了亏,这是一种缺乏精神境界和理想世界的人生。儒家对此是反对的,因此,我们看到历史上真正的儒者是如文天祥在《正气歌》中所描写的样子,有一种直上云霄的精神,正义凛然、宁折不弯,当然就自然生命而言,这样的人是不容易生存的。

6·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解:对于做学问或做别的什么事情,孔子给出的经验总结是:“懂得它不如喜好它,喜好它不如以它为乐。”这真是一位伟大的老师说出的话,一下子就讲到了点子上。做事情到了以之为乐的境界,就有了不断前进的动力,所以教育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培养起学生的兴趣,孔子这经验到今天仍适用。

有句俗话叫: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但对于那些真正有了学习兴趣的人,他们都会说,这句话不完全正确,说苦是从身体层面讲的,睡得少、无游玩时间等等,但从心理层面讲是满足的,从精神层面讲一点也不苦,反而是快乐的。这时,不让他学习反而是一件让人痛苦的事情。

明代平民哲学家王艮,曾经写有乐学歌,里面讲: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乐便然后学,学便然后乐。乐是学,学是乐。呜呼!天下之乐,何如此学?天下之学,何如此乐?很好地讲明了学习和快乐的关系,是对孔子这句话的进一步的阐发,抛开他讲的学习的内容不谈,仅从形式上理解学习和快乐的关系,对于今天每一个人从事学习或工作都很有启发意义。一个人一定要在心理层面、精神层面建立起快乐与自己所学专业或所从事职业的关系,这样人生才不会无聊,才会有着无穷的意义,才能安身立命、有使不完的劲儿。我们看到,那些在学习、工作中取得了伟大成就的人,也往往会在其中得到比别人更多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