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思想论(29)|被称作有文化,并不仅仅要有学问

2020-05-27 13:59:52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5·13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解:这句话是子贡对老师孔子的称赞。孔子的学问博大精深,子贡认为:老师在文献方面的学问,可以听得到,但老师关于人性和天道方面的学问,却不能听得到。

孔子作为一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强调因材施教。人性与天道在思想上都是比较玄远的,一般的学生对此缺乏深刻的理解,因此孔子在教学上谈这方面就比较少。但这并不意味着孔子思想体系中就没有这方面的东西,或者孔子就一点也不讲这方面的内容。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他谈性;孔子还说,“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要了天道,他其实也谈天道。当然,孔子这方面确实讲得少,讲得少也许因为缺乏问题刺激,思考得不透彻。后世宋明新儒家,恰恰因为在佛教的刺激之下,在性与天道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从而使儒家思想有了深厚的形而上学基础,这也符合思想发展的规律。任何一派思想的创始人那里,可能有各种萌芽,但肯定不会包含了后世的所有发展,孔子也不例外。

5·14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解:子路是孔子弟子中行动力很强的,老师教导他的东西,他很快就见之于自己的行动,如果不能行动,他大约心理上就不好受。因此,他有所闻,还没有能够去做,他就怕又有所闻。这是一种非常踏实的作风。有人读书未完,绝不开读新的书,就类似子路这点。这种作风,持之以恒,可能要比那种泛滥无边、蜻蜓点水式地做事、读书方式,有更大的收获。

5·1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解:“文”是一种谥号,《逸周书·谥法》中有定义“学勤好问曰文”。在这里子贡问孔子:“孔文子何以被谥为‘文’?”孔子解释说:“他聪敏而又好学,不耻于向不如他的人请教,所以被谥为‘文’。”可以看出,孔子的解释与《谥法》中对“文”的定义是基本类似的,可见古人把人称为“文”是一种极高的荣誉,仅仅有学问而缺乏勤奋、谦虚等美德,并不能称为“文”的。正如今天,一个人可以是研究生毕业,但缺乏做人的一些基本素养,并不能被称作文化人的。

5·16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解:子产是当时郑国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孔子评价他说:“他有四条美德符合君子之道:他自己的容颜态度谦恭庄严,他对待君上认真负责,他以惠民之心养民,他以合乎道义的原则役使人民。”这里的君子应是统治者。作为一名好的统治者,孔子认为有四条标准:恭、敬、惠、义,说白了就是自己修身要严谨,对于政事要严肃认真不可懈怠,要让自己治下的民众过上好日子,役使人民要符合一定的道理。这四条标准到今天也不过时,值得每一位从政的人好好参悟,真正能够做到了,一定是一位好干部,修身、做事、用权、为民得到了很好的统一。

5·17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解:晏平仲是齐国的贤大夫,孔子评价他说:“晏平仲善于和别人交友,交往时间越长,别人越敬重他。”这是对晏平仲交友特点的称赞,似乎很简单,但能做到这一点,其实非常不简单。很多人与朋友交,一开始会好得不得了,但随着时间推移,要么因没有边界和分寸而心生芥蒂,要么因有物质上的不平衡而不欢而散,等等,其不再敬重朋友,朋友也不再敬重他。而晏平仲却能做到时间越长朋友越敬重他,这说明晏平仲在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一定是立身很严,时间越长,越能让朋友发现他更多的优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在人的一生中能交到一个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朋友,实乃是人生之大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