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思想论(25)|节制是一门重要的修养功夫

2020-04-22 17:08:38 发布  来源: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4·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解:这是讲言行要一致的问题。孔子认为古时候的人言语不轻易出口,以自己的行为达不到言语的标准而为耻。

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是孔子所批评的,也是到现在都无法杜绝的人类顽疾。

4·23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解:孔子认为,因为节制自己而犯过失的,这种事很少见。

这里孔子强调了一个重要的行为准则:节制自己。这一准则可谓是中庸之道得出来的,对于人的各种欲望而言,孔子既不禁欲,也不纵欲,而是取其中道:节欲。从人的本体存在来看,一个人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存在,而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存在,每个人都不简单,都是一个开放的特殊的复杂巨系统。对这一巨系统作一简化式的认识,起码可称之为一元两面三层五维的人的系统存在本体论,一元即一个系统,两面即系统有其辩证本性,分为正、反两方面的特性,如虚实、阴阳、精神物质等等,三层即此系统分为基本的三个层次,包括生理性层次、心理性层次、精神性层次,也就是身、心、神三层,五维则是对此系统的五个认识维度,即德、智、体、美、劳,这一提法要比传统的仁、义、礼、智、信,更加全面,更加周延,如果想用旧瓶装新酒的继承法的话,可以用金、木、水、火、土五行加以替代。总之,人是一个开放的特殊的复杂巨系统,对于人要作多方面、多层次、多维度的认识,才会有正确的认识,传统上关于人的许多思想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对人的认识是不全面的。

孔子在这里讲节制,主要是针对人的身层讲的,即人的生理性修养的原则是节制,这一原则符合儒家的价值观,在今天看来也是符合科学的,身体上的禁欲和纵欲,对于身体最终都是极大的危害,唯有节制才是科学的养生之道。以此而为,很少有过失。

4·24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解:孔子对于言行关系的一再强调。这里他要求君子要说话迟钝,做事敏捷。对于能说会道,孔子似乎一直保持着警惕,在言行之间,除了言行一致外,还要多加思考,说话前思考,就不会急于发言,做事前思考,做起事来就更有效率。

说话最差的是花言巧语欺骗人,其次是说出去的话自己做不到。这都不是君子所为。

4·25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解:孔子讲,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独,一定会有同样的人和他在一起。这是用必然的形式表达了一种应然的理想,从孔子一生的经历来看,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颠沛流离、栖栖惶惶,还是很孤独的,但他并不因此而灰心丧气,而是始终相信自己,会有知音。历史也确实没有亏待孔子。

从一时一地来看,自古圣贤皆寂寞,从历史的长远来看,古圣先贤终会有人继承其精神。有德者生活在世间要有意志、有信心。

4·26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解:孔子的学生子游一点也没有书呆子气,他在这里讲了事君处友的微妙心理。如果对待君主劝谏了多次他仍不听,还要去劝,就会自取其辱;如果对待朋友劝说了多次他仍不听,还要去劝,就会导致其疏远。

君与臣、友与己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君什么样子,臣相应的就应是什么样子;友什么样子,己相应的就应是什么样子。如果不问对方如何,自己只是一根筋、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那么不但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而且反而让事情变得更糟。历史上与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举不胜数。孔子与他的学生,都不是教条主义者,后世许多儒者却成了原教旨主义,岂不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