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思想论(20)|道德境界高于审美境界
2020-03-18 16:58:33 发布 来源:农村大众客户端
□ 赵宗符
3·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是多方面的,有时肯定,有时否定,这也体现了他全面地评价一个人的思想。在这一节中,孔子批评了管仲的一些表现。他说,管仲的器识很狭小呀!有人反问他:“管仲不是很节俭吗?”孔子回答:“管仲收取了大量租税,手下的人员却从不兼职,怎么能说他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他不是懂得礼吗?”孔子这时有点气愤了:“国君在宫门前立了一个塞门,管氏也立了个塞门;国君设宴招待外国君主,在堂上放置一个放酒杯的器物反坫,管氏也用这样的器物,假如说他懂得礼节,那谁不懂礼节呢?”
这则对话,体现了孔子思想的保守主义风格。
3·23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解:孔子对音乐有很深的理解和感受,所以他能给鲁国的乐官之长太师讲音乐的道理。他说:“音乐是可以知晓的,刚开始的时候,很和顺;接下来,就和谐婉转,清晰顺畅,连续不断,余音袅袅,直至结束。”孔子重视的是音乐的和。
3·24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解:仪地的封疆官员请求拜见孔子。他说:“所有到了本地的有道德学问的人,我没有不和他见面的。”孔子随行的弟子请求孔子接见了他。他跟孔子谈话后出来对孔子的学生们说:“诸位何必担心无官做呢?天下无道的日子已经很久了,上天将要以他老人家作为人民的导师呢。”木铎是铜质木舌的铃子,敲响后召集人来学习。这位仪地的官员,尽管没有留下名字,可谓孔子的知己,他在孔子活着的时候,就认识到了孔子学说的伟大,尽管此时孔子栖栖惶惶,在政治上并不得志,但他却准确地预言了孔子的伟大并不在于他能做多大的官,而是在文化上给天下提供一套有生命力的价值观念,文化上的伟大更甚于政治上的伟大。观乎孔子学说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我们要向这位仪封人表示由衷的敬意。
3·2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解:孔子谈论舜时的音乐《韶》时说,“艺术上美极了,道德上也好极了。”他认为周武王时的音乐《武》就稍稍差一些,“艺术上美极了,但道德上还未达到最好。”因为舜是完全靠仁德统治,而周武王毕竟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武力杀伐。
这也反映了孔子的一个价值排序,他认为审美境界更容易达到,而道德境界则更高一些,不容易达到。这与后世一些文人的认识是不一样的,例如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将人生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同天境界,当代哲学家张世英先生将人生境界分为欲求境界、求实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他们一致认为,道德境界还不是最高的,因为道德境界还有对功利的考虑,而审美境界才是最高的,没有了功利,自由自在。对比看来,孔子毕竟是风尘仆仆的大思想家,不同于文人在书斋里的空想。
3·26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解:孔子始终对人内心里真诚地表现出来的东西最重视,因此他说:“居于统治地位的人不宽宏大量,行礼的时候不严肃认真,参加丧礼的时候不悲哀,这样子我怎么看得下去呢?”后世儒家讲不诚无物、表里如一,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