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思想论(17)|君子之争从容平和、彬彬有礼
2020-02-26 16:36:01 发布 来源:农村大众报
□ 赵宗符
3·6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解:季氏作为鲁国大夫去祭祀只有天子才有资格祭祀的泰山。孔子的学生冉有在季氏手下做事,孔子对冉有说:“你就不能阻止他吗?”冉有回答说:“不能。”于是孔子讽刺说:“哎呀,难道可以说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懂礼吗?”意思是说,泰山之神是懂礼的,一定不会接受这样没有资格祭祀的人进行的祭祀。
3·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解: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君子之间如果有所争,一定如射箭比赛,互相作揖然后登堂,比赛完毕,走下堂来,然后作揖喝酒。这样的比赛从头到尾都体现着君子风度。”
孔子讲的是人与人相竞争的礼貌问题。他认为有修养的人之间不存在什么竞争的问题,如果相竞争,那么一定是有种游戏的心态,体现的是从容平和、彬彬有礼。孔子所提倡的,正是现代竞技体育的根本精神。
3·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解:子夏问孔子:“‘有酒窝的脸笑得美呀,漂亮的眼睛顾盼多情,洁白的底子上画出文采。’这几句诗有什么内涵?”孔子回答:“先有白色的底子然后好作画。”子夏接着问:“是不是礼的产生也是在以后呢?”孔子听了很高兴,叫着子夏的名字说:“卜商呀,你可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跟你讨论《诗经》了。”
子夏从《诗经》上描写的先有白色的底子后才能画出美丽的图画,而联想到先有仁的精神后才能有礼的表达,形象地传达了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因此让孔子很高兴。这段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对话,准确地解说了孔子关于仁礼关系的基本观念。
3·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解:孔子说:“夏代的礼,我能说一说,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作证;殷代的礼,我能说一说,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作证。这是他们的历史文件和对历史熟悉的贤者不够的缘故。如果有足够的文件和贤者,我就可以引来作证了。”
此夫子自道,表达了孔子自己对夏、殷之礼研究的自信。他认为这两个朝代的后代国,由于规模缩小,屡经变迁,历史文件已不完全、研究本国历史文件的人才也缺乏,已不足以拿来用以证明自己的观点了。
3·10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解:禘礼是只有天子才有资格举行的祭礼,而鲁国作为诸侯之国,却也像周天子一样举行这样的祭礼,因此孔子对此表达了自己的不满。“禘祭的礼,从第一次献酒之后,我就不想再看了。”
3·1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解:有人向孔子问有关禘祭的知识,孔子回答说:“我不知道,知道的人对于治理天下,就好像把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一边说着,一边指着自己的手掌。
这里孔子一方面表达了对鲁国反礼制、妄行禘祭的不满,一句“我不知道”表达了这样的情绪;同时另一方面,孔子也表达了禘祭之礼整套学说的重要性,知道了这一学说对于治理天下也就了如指掌了,这突出地显示了孔子所强调的“以礼治国”的思想,这也是其政治理想主义的突出表现。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特殊的复杂巨系统,任何一种手段单一地把社会治理好,都是不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