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思想论(16)|没有了仁,礼乐都是假的
2020-02-19 15:58:20 发布 来源:农村大众报
□ 赵宗符
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解:孔子评论季氏,“他用天子才能用的六十四人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都忍心做了出来,还能有什么事不能忍心做出来呢?”
这一评论,表明了孔子对礼的尊崇和敬畏。礼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礼制也是传统社会的重要制度,被看作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对于一名真诚的儒者而言,礼有着宗教仪式一般的神圣,因此当季氏违反礼仪而用天子礼时,孔子才由衷地做出了这一批评,这是对礼仪缺乏神圣感情的人所难以理解的。
当然,语言是流变的,“是可忍,孰不可忍?”今天已成为常用语,但其意义也已脱离了当初的文本而有了新的阐释,今日人们主要表达的是“这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呢?”已成了起而行之前的宣言,讲完这句话,就要动手了。
3·2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解:仍是孔子对于破坏礼制现象的批评。鲁国当政的三个权臣仲孙、叔孙、季孙,当他们三家祭祀祖先的时候,也违制用天子礼,唱着《雍》这篇诗来撤除祭品。孔子说:“《雍》篇中有这样的诗句,‘助祭的是诸侯,天子庄严肃穆地在那儿主祭。’这两句,用在三家祭祖的大厅上在意义上取它哪一点呢?”
孔子用反问批评了三家,指出其用天子礼的内在矛盾之处。
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解:孔子说:“作为人却不仁,守礼又能如何呢?作为人却不仁,爱乐又能如何呢?”
乐也是孔子的一个核心概念,礼乐作为一套制度,受到儒家宗教仪式一般的推崇,但这一推崇不是机械教条的,在礼乐的形式之下,还要灌注仁,仁是礼乐的价值所在,仁是更根本的,有了仁,礼乐才有了生命力。如果一个人为人不仁,尽管他在严守着礼乐制度,也不能说他是敬畏礼乐的人。
3·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解:林放向孔子问礼的本质,孔子听了很感慨,说:“你这个问题意义重大啊!就一般礼仪来讲,与其奢靡浪费,宁可朴素简约;就丧礼来讲,与其礼数周到,宁可内心悲戚。”
这里仍是体现了孔子仁是礼的本质的思想。一般的礼仪如果搞得奢靡铺张,表面上把礼做足了,很排场,很有面子,但浪费人力物力就失去了礼的目的,所以不如朴素简约,朴素简约就是仁的体现。丧礼上如果大操大办、繁琐复杂,更有甚者对逝者生前不孝,死后场面搞得很大,孔子并不认为这有什么意义,他认为内心的悲痛、对亲人的感情才是重要的,而这才是仁的表现。
3·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解:孔子说:“文化落后的国家虽然有个君主,还不如中国没有君主。”
孔子这句话根本上还是对礼乐制度的肯定,文化落后的国家里,尽管有君主治理,但由于缺乏一套礼乐制度,所以国家也不像个样子,人们的生活也是野蛮无礼的;而中国,因为有一套礼乐制度,即使一时没有了君主,国家也会有条不紊地运行,社会依然和谐安定,人们的生活依然文明有礼。
孔子这话说明了文化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也说明了他对于他热衷的周文化的热爱。当然也有文化上的自我中心主义之嫌。文化上的自我中心主义是人类各文化的弊端之一,只能在文化的交流中逐步地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