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思想论(8)|人不能贪图安逸为生活所累

2019-12-09 15:16:12 发布  来源:农村大众报

null

□ 赵宗符


1·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解:孔子对好学之君子的描述,这样的人对于饮食、居住等等,人们日常所追求的东西,并没有太大的欲望,而是对事业勤劳敏捷、说话谨慎,经常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从负的方面讲,人不能贪图安逸,为生活所累,如果他只是对物质欲望的满足很热心,其余便不足观矣。现代著名科学家、思想家爱因斯坦在其文章《我的世界观》中讲“要追究一个人自己或一切生物生存的意义或目的,从客观的观点来看,我总觉得是愚蠢可笑的。可是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要是没有志同道合者之间的亲切感情,要不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那个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那么在我看来,生活就会是空虚的。人们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我总觉得都是可卑鄙的。”这个被评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20名科学家之首的人、这颗被称为20世纪最优秀的大脑讲出的话,与孔子的话的意思是高度一致的。

当然,从正的方面讲,一个人勤敏于事业、不事吹嘘自己,在严格意义上还不算好学,还要去找有道之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加以匡正,这就是所谓做正确的事,做事的方向也要正确。这才是好学。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系统观来看,人可以概括为一个一元两面三层五维的存在本体,其中这个存在的系统的三个层次系统分别为身(生理)、心(心理)、神(精神),五个维度分别为德、智、体、美、劳。神层这一精神境界是人优于其他动物所独有的。君子之学,是为己之学,其好学的目的不在于实现爱因斯坦所说的猪栏理想,不在于吃好的、住大的、有所谓的世俗的各种成功,而是要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使自己不断实现为真正的人。这样的人在芸芸众生之中也有很多,他们表面看来也许没有什么,但他们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连着无穷的宇宙。他们沉静而沉默,但却可以说符合了人之为人的理念,对这样平凡的好学之人,我们要致以崇高的敬意。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解:这是孔子与子贡师生之间的一段对话。子贡问:“贫穷却没有巴结奉承的行为,富裕也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纵有钱却谦虚好礼。”子贡一听接着说:“《诗经》上说‘要像对待骨面、象牙、玉石一样,先开料,再糙锉,细刻,然后磨光。’那就是这样的意思吧?”孔子听了很高兴,叫着子贡的名字讲“赐啊,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一件,你能有所发挥,举一反三了。”

这里讲了两层精神境界,低一点就是“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再高一点就是“贫而乐,富而好礼”,子贡一听就举了《诗经》“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句子,来说明精神境界的提升,需要不断修养,孔子肯定了子贡的理解。


1.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解:孔子说:”别人不了解我,我不急;我急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这强调了为己之学,儒家认为学习、做事是为了知道,行道,并不是为了让别人知道自己,取得功名利禄等等。人生在世,可求者在我,通过学习、工作等加以修行,不断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就已是很幸福了。至于急着要了解别人,那是因为一名儒者活在世间,要能判断是非、正邪、善恶,才能更好地学习、成长、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