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思想论(3)|学习是人不可摆脱的命运

2019-11-04 16:04:26 发布  来源:农村大众报

null

□ 赵宗符


学而第一

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凡十六章。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解:《论语》开篇就以三个反问句对人生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加以肯定:学习、交友和无怨。各民族的经典中,像这样从平常处开始,而如此从容的,十分少见。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第一句话,开宗明义,强调了学习,为中华民族精神内核中置入了学习的基因,有人讲,中华民族能够成为世界上发展延续历史最长民族,就在于重视教育、重视学习;中国的发展不会掉入中等收入陷阱,也因为几乎中国的每个家庭都重视子女的教育、子女的学习,都愿意为未来投资。这就是学的基因。学之后再温习、学之后再习行、知行合一,都会让人产生发自内心的喜悦,“学而时习之”,可以说是人安身立命的所在,人生由此而有了意义,有了温度。从人的存在本体论而言,人作为一元两面三层五维的系统存在,分为肉与灵两面,身(生理)、心(心理)、神(精神)三层,可以从德、智、体、美、劳五个维度认识,其神层即精神世界是已知宇宙生物中所独有的,人一生下来有建立此精神世界的大脑机能,但精神世界的内容却是空的,每个人要建构起自己的神层,从而充实自己作为人的生活境界,就需要不停止地学习,向他人、向书本、向实践学习,学习关乎人之是否真正为人,学习关乎人生的丰盈饱满,在这个意义上而言,学习对人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只有人才有着严格意义上的学习,只有有着严格意义上的学习,人才能充分实现其为人。这也是《论语》开头第一句,强调学习的意义之所在。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强调了朋友的重要性,不能独学无友,有朋友来探讨问题,会起到以友辅仁的作用,在这种朋友间自由平等的讨论中,人会非常的快乐。这种快乐是表现在外的,有感染力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与第一句中的“悦”,有不同的心理次第,“悦”是自得其乐,是内心中的一种喜悦状态。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强调了儒家提倡的“为己之学”。儒家认为学习可分“为己之学”和“为人之学”。为己之学是说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充实自己、修养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为人之学是说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别人知道、显示自己很有水平,从而换取功名利禄。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的目的达到了,别人知道不知道又有什么关系呢?不愠即是没有怨恨,这是儒家的一种根本的人生态度,孔子强调“不怨天,不尤人”,始终以这种态度面对生活世界里的纷纷扰扰,有了问题首先强调反躬自省。“人不知而不愠”,就是“无怨”这种根本人生态度在“人不知”这一人生境况上的表现。

《论语》尽管是一部记载着孔子及其学生言语行事的集子,但其编纂却有着一些若隐若现的呼应线索,似乎不是随随便便的组合,而是有着系统的思考。例如《论语》的最后也是三句话,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这结尾的三句话与开首的三句话,就有着隐约的呼应关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呼应着“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既然学习就是一个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充实自己人之为人的过程,那么学习对于君子而言,就是不可摆脱的命运。君子知道这是命运,就要安于这一命运,不断学习,活到老,学到老;“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呼应着“不知礼,无以立也”,朋友之间快乐探讨的前提就是要“知礼”,不知礼,无法立足于社会,也无法在自由探讨间保持友谊;“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呼应着“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君子求的是“为己之学”,并不需要为别人知道、理解自己,但君子却要去知道、理解别人,就要去知言,君子尽管人不知而不愠,但人若知言而理解自己却是更好,到此似乎读出了“自古圣贤皆寂寞”之叹。

《论语》是一个永远读不完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