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鲜、护鲜、速鲜,预制产品三个环节中的三重“保鲜术”

2025-11-07 15:42:41 发布  来源:农村大众客户端

随着预制产品逐渐成为餐桌上的常客,消费者的疑问也接踵而至:“营养会不会流失?”“没防腐剂怎么保鲜?”“包装材料安全吗?”……这些问题,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被一一解开。

在胶州市里岔镇,一条涵盖生产、包装、物流的预制产品产业链正日趋成熟。近日,记者走进这里的3家企业,探寻他们如何用技术与创新,守护从“田间”到“舌尖”的品质与安心。

生产链:营养与口感的双重坚守

在青岛涵岛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涵岛食品”)的生产车间,记者透过玻璃看到,身着洁净工装的女工手速飞快:左手托皮,右手挑馅,虎口一拢,不过几秒,一只肚大皮薄的海鲜水饺便“端坐”掌心。作为一家以手工海鲜水饺为核心产品的企业,涵岛食品针对消费者普遍关心的营养流失与口味“打折”问题,制定了一套以时间为基准的标准化解决方案。

青岛涵岛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包水饺。

“机器拌馅不超过15秒,为的是避免过度搅拌破坏海鲜蛋白和蔬菜纤维;从和面、包制到完成外包装的全流程,必须卡在30分钟内,防止水分流失导致口感变硬。”涵岛食品总经理毛凤介绍,生产的每个环节都在与时间赛跑。包装后的水饺在20分钟内进入零下35℃至零下40℃的急冻隧道,瞬间锁住汁水与原鲜。

这份对“鲜”的执着,还藏在原材料里。“就拿我们用的白菜来说,都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胶州大白菜。”毛凤说。“胶白”因叶帮薄、纤维细、味甜脆,自唐代起便是朝廷“贡菜”,如今市场上单棵售价48元仍供不应求。她坦言,消费者对健康的关注,倒逼企业回归食材本源。公司不仅采购当地应季“胶白”,调味时还摒弃味精,改用菌菇提取物“吊鲜”。

此外,车间采用10万级净化环境,空气洁净度相当于医院洁净手术室的标准,进一步筑牢了品质防线。“预制产品并非‘简单加工’,而是用工业化思维守护传统营养。”毛凤说。

包装链:科技为食品穿上“防护服”

没有防腐剂,预制产品怎么放得久?保鲜难题不仅依赖冷链,也离不开直接接触食品的包装。在山东利他乐包装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利他乐”),车间主管苗红星向记者揭开了包装里的技术奥秘。

苗红星拿起一袋包装好的玉米解释起来,“这是食品级五层共挤复合膜,像给食品穿上‘防护服’,能高效阻隔氧气和湿气。”氧气是食品氧化、变质和微生物繁殖的元凶,而湿气则会影响口感。高阻隔包装可延缓这一过程,从而延长产品的货架期,并保持原有风味。“以预包装的玉米为例,这款包装袋的保质期能比普通包装延长3个月左右。”苗红星补充道。

在山东利他乐包装材料有限公司的包装袋生产线。

针对需要“呼吸”的食材,利他乐还研发出“可透气包装袋”。袋身侧面,由固定盘和转盘组成的透气阀如同一个“新风系统”,通过转动转盘即可调节通孔对齐或错开。苗红星边演示边说,转盘转到通孔对齐时就是“微通风”,比如预烘焙面包怕闷,用这个模式就不会捂出怪味;通孔错开就是“全密封”,比如鲜面条、水饺怕受潮黏连,拧到这边就妥妥的,一袋两用,灵活切换。

“通过包装技术的创新,同样可以达到自然延长保鲜期、保持口感的效果。”苗红星介绍,他们还优化了包装的自动化适配性,确保在高速生产线上,每一个包装都能完美密封。这些看似微小的技术进步,共同构筑起预制产品安全与品质的第二道防线。

物流链:智慧网络跑出“新鲜加速度”

预制产品生产完成、包装妥当后,如何以最新鲜的状态送抵消费者手中?这考验着物流环节的时效与精准度。在青岛福昌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昌食品”)的智慧物流调度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光点闪烁、线条流动,正实时追踪着各仓库的仓储任务进度,以及每辆冷链运输车的精确位置与实时温度。

福昌食品总经理肖磊介绍,公司拥有约6万平方米冷冻冷藏库与11万平方米常温库,借助物联网、AI算法等技术的深度赋能,不仅打造出高度自动化的无人作业体系,更成功构建起一张从产地直达消费市场的“快速锁鲜”网络。

青岛福昌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常温库。

走进常温库,数层楼高的立体货架整齐排列,一台台“高个子”AGV自动分拣机器人在货架间灵活穿梭,配合高位堆垛机精准完成货物存取。再加上输送分拣系统的协同,这里的货物拣选、订单分配基本实现无人化操作。“每件产品入库时,其库位、条码等信息都会录入系统并贴在包装上。”肖磊解释,这样不仅能让机器人精准作业,还能让消费者追溯产品来源,吃得更安心。

常温库外,一辆辆冷链物流车正蓄势待发。“我们的核心优势就是‘快’和‘准’。”肖磊说,对预制产品而言,时间就是新鲜度。更短的仓储与运输时间,能让产品抵达消费者手中时,口感和风味更贴近刚出厂时的状态。目前,公司的目标是在12小时内,完成从仓库到区域分拨中心的配送。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衣春悦 通讯员 王明敏 许琛 赵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