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子镇联农带农有新解:联合社当中枢,资源市场“一把抓”

2025-11-07 15:44:10 发布  来源:农村大众客户端

“三秋”时节,邹平市台子镇绳刘村的农田里一片繁忙景象,多台履带式收割机驶入玉米田,开启收割作业。

“秋收赶上连阴雨,要在往年我得愁死,今年我家200亩地都托管给了村里,每亩每年稳获‘400斤小麦+400斤玉米’的保底收入,年底还有分红,这‘甩手掌柜’当得省心。”田埂上,村民李金明笑着说。

联合社与5家农资生产企业合作,购买的农资质优价廉。

协调收割机械、统筹烘干设施、调配农业用肥……连日来,面对持续阴雨天气,台子镇村级增收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下称“联合社”),成了“三秋”抢收抢种工作的总调度。

台子镇有高标准农田6.14万亩。从2024年开始,针对农村土地流转中出现的价格不合理、收益偏低等问题,当地探索推行“田管家”土地托管模式,着力破解“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等难题。目前64个村土地托管面积超3万亩,预计年增加村集体收入200余万元。

台子镇统筹8个村级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联合注资670万元,建立起“联合社统筹、村合作社实施、农户参与”的三级联动组织体系:联合社为中枢,负责资源整合、政策制定和市场对接;村级合作社作为执行单元,落实土地托管、农机服务和初加工任务;农户通过参与托管与分红融入产业链。

有联合社为依托,农户用上了先进农机。

“‘田管家’模式的核心是一个平台统筹全局,把一户或一村干不了、干不好、干起来不划算的生产环节集中起来,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台子镇副镇长吕品说。

“依靠联合社,今年光小麦我就多收入2万多元。”大齐村村民齐奉路种着120亩小麦,年产小麦10多万斤,可他直言,“企业收购都是几千吨起,咱这点产量人家根本看不上。”今年6月,联合社出面,直接与企业签订了2万吨的小麦销售合同,为加入联合社的村集体、村民增收50万元。

农民要增收,离不了农产品的深加工。今年,联合社打造了300亩的紫小麦种植基地,进行粮食深加工。“通过将紫小麦加工成面粉、面条,玉米磨成玉米碴,并与自产稻蟹米组合包装销售,效益较单纯卖原粮翻了好几番。”联合社监事长齐兴波介绍说,产品还获得“齐东鲜品”镇域品牌的使用授权,带动更多农产品走出去。

粮食丰收需要高效可靠的农资供应支撑。“我们与5家农资企业合作,建立‘源头直采+智能仓储+高效配送+终端直销’全链体系,农资从出厂到运抵田间地头全程可扫码追溯监管,确保质优价廉。目前已覆盖10余种农资产品,为农户降本约20%。”联合社理事长王原来介绍说,他们全程托管的3万亩小麦平均单产达到1176斤,比去年提高36斤。

“田管家”土地托管模式形式多样,联合社没有搞“一刀切”,而是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和村民意愿,建立起“自主经营、托管经营、托管提成、跨村联营”四种运营模式。其中田家、杨家和新邵等相邻的8个村联建的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今年承接了邹平市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项目2000亩,实现村集体增收20余万元。

“与分散经营相比,‘田管家’模式将台子镇的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了8%,生产成本降低6%。”台子镇副镇长吕品说,下一步,台子镇将依托“田管家”土地托管模式,实施科技赋能攻坚行动,打造千亩“智慧农业示范区”,构建“天——地”立体监测体系,形成“降本—提质—增效—共富”的良性循环。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郭杰通讯员李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