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儿的民生事咋办得这么顺?答案藏在“四把钥匙”里
2025-08-12 15:52:53 发布 来源:农村大众客户端
“十二年啊!真没想到,跑断了腿也要不回的六万多块钱,南站街道一周就帮我讨回来了!”在南站街道的“易和站”调解室里,从福建风尘仆仆赶来的黄贤才,接过迟到了十二年的维修款时,声音哽咽,热泪盈眶。这件跨越千里的债务纠纷,在南站街道“有情搜集、有理推定、有解办理、有责推动”的“四有”工作理念下,迅速圆满解决,成为街道高效治理、化解矛盾的一个生动缩影。
第一把钥匙:有情搜集——俯下身子听民声
“带着感情做事,才能听见真心话。”南站街道党工委书记李登林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这“情”字,正是打开群众心扉的第一把钥匙。
南站街道网格化分布情况。(资料图)
这份“情”,体现在东和园西区李清义老人的经历里。今年7月份的一天晚上,李清义老人发现楼道的灯坏了,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在社区智慧平台上传了一张照片。让他又惊又喜的是,网格员李慧不到15分钟就赶到了现场,不到两小时,灯就亮了。第二天,一封手写的感谢信贴在了小区公告栏:“动动手指头,灯比孙子回家还快。”李清义老人的惊喜,源自街道对民意的主动“打捞”。
为了更贴近民心,街道用心打好“感情牌”:“小事书记”带头承诺践诺,村居书记们践行“社区半小时工作法”,主动走进楼栋、坐到群众身边拉家常、听诉求;网格员化身“流动探头”,在日常巡查中敏锐捕捉邻里摩擦、生活难题;智慧平台则成为“线上连心桥”,居民动动手指就能反映问题、参与议事。线上线下交织的温情网络,让148项民生实事精准落地,真正实现了“民声”与“民生”的双向奔赴。
第二把钥匙:有理推定——百分百受理不推诿
“群众找上门,事儿就得办。”在南站街道,所有群众诉求都被视为“合理”,必须无条件受理。这“理”字,是给予群众信任和尊重,也是解决问题的起点。
立国福顺苑的居民们曾饱受“停车难”困扰,投诉不断。街道没有坐等投诉升级,而是主动介入,秉持“有理推定”的原则,深入调研。通过“一小区一清单”精准施策,协调各方硬是“挤”出了50个车位。投诉量应声骤降70%,居民们紧锁的眉头舒展开了。
调解员到群众家中走访了解实际情况。(资料图)
南站街道坚持治理关口前移,变被动响应为主动发现。定期梳理热点,分析数据苗头,提前预警风险。同时,不断畅通拓宽诉求渠道,让问题早发现、早处置、早解决,努力打造“未诉先办、降量提质”的新格局。今年以来,已提前化解物业类纠纷751件,开展暖心志愿服务百余场,将不少矛盾化解在了萌芽状态。
第三把钥匙:有解办理——再难的事也“有解”
面对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即使诉求只有1%的合理性,街道也倾注100%的努力去寻找解决之道。这“解”字,是决心,更是智慧和方法的体现。
鸿福社区曾上演过一幕“邻里擂台”:楼上孩子晚上在客厅蹦跳玩耍,吵得楼下住户无法休息,两家闹得不可开交。调解员张志远闻讯赶来,没有简单说教,而是现场“望闻问切”——观察环境、倾听抱怨、询问细节、找准症结,再耐心“疏调”,讲情理、想办法。短短两小时,双方从剑拔弩张到握手言和,商定了孩子玩耍的“静音时段”。
200多名调解员扎根在“易和站”“邻里和”等阵地。
南站街道创新提炼“望闻问切疏调”六字工作法,专啃复杂矛盾的“硬骨头”。同时,借助大数据分析锁定问题核心,探索在线调解、远程协商等新方式,努力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到“有效解决一类事”的跃升。今年以来,线上受理群众诉求2400余件,总量下降7.1%,办结率始终保持100%。200多名像张志远这样的调解员扎根在“易和站”“邻里和”等阵地,线下成功化解纠纷110余起,调解成功率和总量在全县名列前茅。黄贤才的跨省难题,正是通过这套机制和调解员的专业、高效,迅速找到了“最优解”。
第四把钥匙:有责推动——人人肩上有担子
“群众踏进信访室,我就是他们的‘代办人’。”南站街道信访办主任郭鲁新手里总攥着一张清单,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个诉求的“进度条”。这“责”字,是闭环管理的核心保障。
“过去工单像‘漂流瓶’,现在责任是‘钉钉子’。”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侯鑫介绍道。为了压实责任,街道建立了一套硬核机制:针对高频难点诉求,主要领导每周召开“工单约谈会”,当场派发任务、明确责任、限定时限;打破部门壁垒,建立协作机制,遇到跨部门或复杂工单,明确牵头人,督导各方合力攻坚,变“单兵作战”为“集团冲锋”。
调解员到群众家中走访了解实际情况。
这份责任感也推动着干部的成长。街道创办“青锋训练营”,定期举办“支书论坛”“机关论坛”“金点子论坛”和“社区大讲堂”,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提升履职能力。干部们“跑得勤”,群众心里自然就“更满意”。
“责任压得实,干部跑得勤,群众满意水到渠成。”南站街道党工委书记李登林表示,南站街道将持续深化“四有”理念,让这把打开百姓心结的“钥匙串”,开启更多家门口的幸福。
(张超 李菲菲 林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