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镇村一线话耕保 | 唐立中:播下丝瓜种,“惜地”记心中
2025-07-29 15:46:27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在东明县渔沃街道唐庄村,一场由村党支部发起的“绿色行动”正悄然改变着村庄面貌。
不久前,上百户村民怀着喜悦的心情,从村党支部书记、村级田长唐立中手中领到了免费的丝瓜种子。这些种子是唐立中外出考察产业项目时特意为乡亲们带回的“礼物”。他鼓励大家充分利用房前屋后、街巷两旁以及小菜园的零星闲置地块进行种植,并承诺:待到丝瓜挂果,村两委将按市场价统一回收。
村民们的响应热情而迅速。如今,漫步唐庄村,家家户户门前、村道两侧,处处可见生机盎然的丝瓜藤蔓攀爬缠绕,为村庄增添了一抹独特的生态“韵味”。然而,发放丝瓜种子的意义远不止于美化环境或“试水”庭院经济。作为深耕基层多年的“领头雁”,唐立中更深层次的用意,在于以此为契机,潜移默化地筑牢村民的耕地保护意识和“惜地”情怀。
村民展示种植的丝瓜。
唐庄是一个拥有2198口人、4500多亩耕地的大村。近年来,依托毗邻东明县南化工园区的地缘优势,村庄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就业;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盘活闲置资源,建成23座冷库,实现了村集体和村民收入的“双增收”。生活蒸蒸日上,但唐立中敏锐地察觉到隐忧:部分村民忙于务工增收,对耕作“口粮田”有所松懈;一些年轻人外出闯荡,留下的老人耕种能力有限,个别零星地块甚至出现撂荒苗头。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必须牢牢守住,号召大家种好每一寸‘口粮田’!”唐立中对此态度坚定。在村两委的积极引导下,村里涌现出一批种粮大户,流转土地少则几十亩,多则上百亩,规模化经营稳步推进。
但唐立中深知,土地流转是“治标”之策,强化耕地保护意识、激发内生动力才是“治本”良方。发放丝瓜种子,正是他基于此思考的一个“巧招”。他欣喜地看到,许多村民在精心照料丝瓜的同时,也自发地将房前屋后的小块土地整理得更加规整,种上了蔬菜、花卉,对脚下土地的感情日益深厚。小小丝瓜藤,不仅扮靓了家园,更在村民心中深深扎下了守护沃土良田、端牢“饭碗”的种子。
丝瓜“扮靓”唐庄村村容村貌。
身为村级田长,唐立中深知责任重大。每天清晨或傍晚,骑上电动车巡视全村耕地,查看是否有违法占用或破坏基本农田的情况,已成为他雷打不动的习惯,也是他开展耕地保护宣传的“移动课堂”。他与街道联村人员紧密协作,常态化开展“敲门行动”,深入农户家中,面对面讲解国家耕地保护政策。
他们耐心细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违规占用耕地的典型案例进行警示教育,引导群众知法守法,自觉配合整改工作,变“要我保护”为“我要保护”。正如静待丝瓜生根、发芽、挂果需要遵循自然规律一样,唐立中认为,提升村民的耕地保护意识同样是一个春风化雨、久久为功的过程。
他充分利用村级微信群、大喇叭广播、村务公开栏和发放政策“明白纸”等多种渠道,持续不断地宣讲耕地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最令他感到欣慰的是,如今村民但凡有动土需求,都会主动向村委咨询报备,形成了“事前沟通、依法依规”的良好氛围。得益于这些扎实有效的工作,唐庄村已连续多年保持土地违法“零发生”的记录。
唐立中(左)与各级田长商讨耕保之策。
时值盛夏,唐庄村广袤的田野上,连片的玉米苗在蓝天下随风起伏,满目翠绿,预示着又一个丰收的希望。站在田埂边,唐立中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在他和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唐庄村正坚定走上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乡村善治协同推进的振兴之路,这条路径正是唐庄村迈向更加美好未来的坚实底气。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周桐 通讯员 王成宝 耿巧丽 李鹏 王永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