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庭院几株到万亩良田,一根老参的“重生”与“升级”
2025-08-05 16:32:41 发布 来源:农村大众客户端
在单县李田楼镇邵庄行政村的农田里,一种形似地瓜却浑身长满“胡须”的作物正在茁壮成长。58岁的刘美连穿梭在地里,时不时弯腰薅起一把杂草。“这个作物叫罗汉参。”刘美连介绍,今年是她种植罗汉参的第九个年头。
“种起来不费事,雨后杀杀菌、除除草就行。”刘美连说起来似乎很轻松,但老种植户都知道,罗汉参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很苛刻——必须是半沙半淤的高岗地,既怕水淹又忌连作。“我家十多亩地试种了个遍,才摸清它的性子。”
罗汉参需种在半沙半淤的高岗地上。
最了解罗汉参的人,那得是75岁的袁福君,他见证了罗汉参产业从几株幼苗到万亩规模的变迁,也亲历了单县这一特色农产品从濒临消失到重焕生机的全过程。
濒危作物“重生”
单县种植罗汉参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据当地史料记载,彼时单县一带就有零星种植罗汉参的记录,因其兼具食用与药用价值,曾作为贡品进献。只是随着时代变迁,战乱频繁,加之其种植条件苛刻,到了近现代,罗汉参的种植几近中断,上世纪中期已近乎绝迹。
1962年,11岁的袁福君偶然发现了一棵似是罗汉参的幼苗。得益于家人的辨认,幼苗被妥善保留,后又在家附近寻得几棵,栽在了庭院中。
自此,袁福君与罗汉参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庭院里的零星几株,到责任田里的几分地,再到1996年扩展至几亩并带动其他农户共同种植,袁福君一步步拉扯着罗汉参走出绝境。
罗汉参。
然而,这条“重生路”布满了荆棘。“淹死过、旱死过、得过病,甚至地里着火烧死过,能想到的、想不到的几乎都经历了一遍。”袁福君至今记得,有一年高温炙烤,被薄膜覆盖的农田摸着都烫手,他骑着自行车挨村喊农户揭膜。“现在想想,当时就是‘傻’。”可正是这份“傻劲”,支撑着他在育种、种植、加工研发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
发展面积“突破”
2008年,袁福君牵头成立单县天祥罗汉参专业合作社,正式吹响产业发展的号角。但在当时,推广罗汉参种植并非易事。“别看近几年种植面积一直增加,之前也是没人种。”袁福君翻出当年的补贴档案,良种补贴、肥料补贴等激励政策历历在目。
罗汉参的“娇气”,是导致不能大面积种植的原因。“种一年,最少十年不能重茬。”刘美连说。“严格来说,至少得十五年。”袁福君补充道。这意味着今年种植了,后十五年甚至二十年内这个地块都不能再种植罗汉参。
尽管这样,近年来罗汉参种植面积还是连年增加。“每年或多或少都会增加,今年尤其多。据我们统计,从3000亩发展到10000亩左右。”袁福君分析,原因有三:市场需求增长,罗汉参富含16种矿物质元素、17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及多种维生素,具有药食同源特性,2013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逐渐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育种技术的突破让亩产稳中有升,农民收益增加,所以种植意愿增强。深加工产业链不断延伸,罐头、饮料、面条等产品让罗汉参从田间走向更广阔的消费场景。
罗汉参礼盒装及部分深加工产品。
如今,邵庄行政村有十几户种植罗汉参。村民王代领从前年开始种植,今年种了三亩地。“也是看刘美连种得不错,我家有块地跟她的临近,就一起种了,这两年看收益还行。”
串起一条产业链
在单县的餐桌上,罗汉参全席宴已成地方名片;在北上广的高端市场,它是健康养生的新宠;在中药材领域,其药用价值正被深度挖掘……如今的罗汉参,已构建起地方礼品、餐饮、中药材、一线城市高端市场四大销路板块。
“下一步,我们要重点推动成果转化。”袁福君说,“一方面加大科研投入,研发高附加值产品;另一方面强化品牌建设,让罗汉参真正成为带动农民致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当初骑着自行车喊人揭薄膜的“傻子”,如今把更多时间花在了对接科研院所上。从保种育种到深加工,从田间管理到品牌建设,一根罗汉参串起的产业链仍在延伸。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刘雯 王晓兰 宿慧慧 张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