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瓜秋菜,接山接“福” ——东平县接山镇产业突破路径探析
2025-07-31 15:32:11 发布 来源:农村大众客户端
7月2日下午,东平县接山镇后口头村大棚种植园内,酷热难耐,但赵庆珍和家人仍在抢时间对自家两个大棚进行换茬。“昨天刚清理完西瓜秧,今天整地准备种植下一茬。” 他一边忙活一边介绍。
栗宜宽正在展示种出的高质量黄瓜。
今年47岁的赵庆珍,曾是一名货运卡车司机。几年前因车祸致残,许多重体力活无法胜任。去年,村里发展大棚种植,他看到了希望,果断承包了两个。“镇上这次产业调整,给了我难得的机会。”赵庆珍感慨道,“虽然以前没种过大棚,但在县、镇技术员的指导下,现在我不仅学会了技术,还有了不错的收入,生活信心更足了。”
赵庆珍的命运转轨,正是接山镇向土地要效益,实现产业突破转型的缩影。
向土地要效益,闯出特色新路
“接山镇是传统农业乡镇,之前产业结构单一,群众收入不高。缺乏特色产业导致年轻人大量外出,乡村活力不足。”接山镇党委书记焦阳坦言,“土地是我们的最大优势。通过外出学习、深入研讨和科学论证,我们认识到,唯有做足土地文章,让群众从土里‘刨出金子’,才能推动农业乡镇由大变强。”
近年来,东平县提出发展设施农业,接山镇果断“接招”,锚定“富民强村”目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誓要在特色农业上闯出“接山新路径”。
破冰之旅:解放思想,示范引领
谋定而后动,如何迈出产业转型第一步?这道“破冰题”横亘眼前。“破局关键在于解放思想、开拓视野。”焦阳介绍。2022年2月,该镇组织领导干部、村支书及产业带头人奔赴“中国蔬菜之乡”寿光市学习。“深度学习点燃了大家的热情。”焦阳回忆,“当晚的座谈会上,52名村支书畅谈体会和打算,也提出了缺技术、缺资金等顾虑。”
栗宜宽(右)正在跟60岁的张方庆交流大棚甜瓜种植管理技术。
统一思想后,接山镇迅速行动。通过宣传发动、整合资金、流转土地,有条件的村陆续建起规模不等的棚区。面对群众不敢尝试的顾虑,村支书们率先带头。
39岁的前口头村党支部书记栗宜宽便是其中之一。学习归来后,他带头承包了4个大棚,边学边干,轮作西瓜、西葫芦、黄瓜、彩椒。一年多时间,这位曾经的“门外汉”成了行家里手,亩均收入超5万元。
在栗宜宽的带动下,在外经营纯净水生意的村民张方庆(60岁)也回村承包了5个冷棚和3个暖棚种西瓜、甜瓜。首次“试水”,今年西瓜亩均收入就超过3万元。1988年出生的刘吉明,原本从事工程承接和垃圾清运的生意,目睹牛山庄村支书李红鲁、苍邱一村支书李培新经营大棚盈利后,他去年在接山村承包了4个暖棚,开始了春瓜秋菜轮作,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刘吉明(左)正在棚内跟技术员查看长豆角生长情况。
“在我们的带动下,本村及周边不少村民开始承包大棚种瓜种菜,规模效应逐渐显现。”栗宜宽介绍。
招商引资,片区联动,品牌引领
为激活设施农业发展动能,接山镇紧盯设施农业“龙头”企业,打造“投资高地”。为吸引潍坊农业龙头企业欧瑞公司来镇投资,接山镇成立专班7次赴潍坊“敲门招商”,成功吸引其落户,联合本地能人成立欧铭农场,实现“政策资源+民企活力+本土人才”深度嫁接,欧铭农场成立以来,首季规模化种植贝贝南瓜200亩,年产优质瓜果达120万斤,通过精准对接北京新发地、上海盒马等高端市场渠道,产品单价较传统品种翻一番,直接带动农场年营收突破600万元大关。更具突破性的是,农场不仅实现产业升级,更构建起强农带富的生动场景:吸纳120名本地劳动力稳定就业,让村民在家门口端稳“金饭碗”。这一“政策赋能+科技驱动+服务保障”的创新模式,不仅破解了传统农业的发展困局,更成为全镇设施农业破冰突围的示范样板,生动诠释了“种出好产品、打通好销路、带富一方人”的乡村振兴实践逻辑。
接山镇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特色大棚。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目前接山镇已形成“一线两区三带”六个万亩示范片区,各片区正你追我赶强服务,精心精细抓管理,同时提出“接山接福”农产品品牌概念,形成了“春瓜秋菜”的种植格局,实现了设施农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的蜕变。
“保姆”服务与科技支撑
“产业转型过程遇到了思想统一、宣传发动、土地流转、资金技术、产品销售等诸多难题,”焦阳感慨,“但都随着产业发展逐步得到解决。”
为保障产业调整顺畅高效,接山镇成立服务专班,机关干部下沉各村当“保姆”,统筹解决土地流转、技术、资金和销售问题。镇里还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并向每个片区派驻了懂农业技术的干部,负责技术服务和对外联络,为农户解决种植、管理、销售难题,为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保驾护航。
“当前我们正探讨扩大单品规模的问题,”焦阳总结道,“设施农业的实践启示我们,乡村产业振兴是个大课题。答好这张考卷,必须有科学的态度、实干的精神和创新的意识。唯其如此,才能闯出新天地,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记者手记:
让每位群众找到增收的发力点
暑气蒸腾的接山镇大棚里,高温炙烤着土地,也点燃了农民增收的希望,残疾人赵庆珍拄拐整地的身影,具象化地说明了:接山镇土里“刨金”的创新举措,将土地效益拉伸至到了一个新高度。
新高度的到达,源于该镇对当前农村产业结构发展方向的清晰判断,源于对县委、县政府相关政策的精准把握,更源于他们对土地潜在价值的清醒认知。
当传统农业困于低效循环,该镇以“春瓜秋菜”的轮作模式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产增收,思路清晰。而破冰的勇气,凝结在外出学习的眼眸里、敢于“吃螃蟹”的具体行动中。发展的底气,则离不开系列科学的谋划:从种植品种选择到技术指导、对接订单。其中,政府角色的精准及时切换,弥合了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鸿沟,“保姆”二字,在乡镇干部汗湿的衣服里显得格外有分量。
更动人的是那些悄然回归的身影:60岁的张方庆放下城市生意,88年出生的刘吉明从工程承包商变身“棚主”……接山镇的产业答卷证明,让每个普通群众都有机会在前进中找到增收的发力点,土地重新生长出吸引力,是乡村产业振兴最扎实的注脚。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王星 通讯员 颜丙环 张树先 姜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