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仙游跨村联建:柚香里的共富“新生”
2025-06-17 10:31:29 发布 来源:科智网
仲夏暖阳漫过仙游西乡平原的群山,青翠文旦柚幼果沉甸甸缀满枝头。中岳共富工坊里,45岁的李素英小心抚过三张纸片——土地流转金存折、当日包装酬劳单、联营公司股权证。她望向窗外起伏的柚林:“过去种柚看天吃饭,如今月月三份钱,腰杆子真硬了。”
祠堂里的“破壁”声
3年前,当仙游县委书记在度尾镇地图上画下红圈时,度峰、洋坂、剑山、中岳、帽山五个比邻而居的村子还壁垒森严。各村守着自家资源,像隔着一道无形的墙。
变革始于洋坂村那座百年祠堂。2023年初春,木门吱呀作响,里面不再是堆积的农具,而挂上了“柚相邻群英断事厅”的新牌匾。老协会的同志指着祠堂梁柱上贴的“党员维保责任牌”说:“连柱子裂了缝都有人管哩!”这是“柚相邻”片区党委成立的第一个信号——五个村党支部决心打破“各扫门前雪”的传统。
但破壁的声响并非总是悦耳。当度峰社区拿出30亩集体建设用地创建共富工坊,其它四个村子当场炸了锅:“凭啥让我们分担成本?”连续七场“柚乡夜话”在祠堂的雕花木门下争到深夜。最终,利益的天平在争辩中校准:“1+1+5+X”模式浮出水面——镇属企业持大股统筹,五村以资源折价入股,低收入农户享优先就业权。中岳村委会主任林志强捏着股权证书,像握着一份新契约:“这张纸,把五个村绑成了致富共同体。”
泥土与芯片的“对话”
两年前,度尾镇的柚农们仰头望着累累果实,心却沉在谷底——裂果率高、木质化严重,丰产未必丰收。福建农林大学廖红教授团队扎进果园,最终揪出“土壤酸化板结”这个隐形元凶。
一场静默的“土壤革命”在600亩示范园铺开。廖教授开出“三季肥方”与“元素魔方”,精准调配硼钙比例;禁用除草剂、推广果园生草……仙溪果业合作社技术顾问刘坤泳翻着台账,指尖划过一行行数字:“以前裂果堆成山,现在订单排到年尾。”更让他惊奇的是“柚博士”APP——施肥方案竟能精确到每棵树,肥料支出直降40%。
科技翅膀下,人才雁阵凌空。在“文旦柚提质增效”项目研讨中,400余名柚农参加培训,“土专家”刘坤泳、余志成从田垄间崭露头角。当度尾文旦柚科技小院挂上“福建省第六批科技小院”的牌子时,一位年轻研究员在实验日志上写道:“让每一寸酸土都说出丰收的秘密。”
三张纸片背后的“共富算法”
暮色里的中岳共富工坊灯火通明。李素英熟练分拣着快递,工坊墙上的电子屏无声跳动:当日发货2179件,带动农户均增收83元——她正是这温暖数字中的一员。
在度峰社区,闲置的利农大棚基地已悄然变身300亩朱顶红花海。溪畔农业通过“稻花轮作”模式,在土地里“挤”出双重效益。企业投资基建、租户租赁生产,土地在高效运转中焕发新生机。
而在洋坂村,“木兰溪畔乡野闲趣‘家宴村’”项目正勾勒古村新颜。村民出屋、创客出智、文化出效,在“五出”模式驱动下,老房子认领修缮,古村落重获呼吸。仙游县柚乡文旅发展有限公司的蓝图徐徐展开:特色美食区、农事体验馆……村民出租房屋、开门迎客,沉睡的村庄正被新业态唤醒。
度尾镇党委书记庄龙炜站在数字中心监控屏前,蓝光映着他舒展的眉头:柚相邻五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比增幅均超40%,低收入农户就业率达91%。最动人的数字悄然跃动——去年47名青年选择返乡,其中12人进入村级后备干部库。
古老祠堂里的“群英断事厅”牌匾与工坊电子屏上跃动的数据,交织成这片土地的新生图谱。李素英们手中的三张纸片,最终汇成一本厚重的民生账本。当风穿过千年柚林,带起沙沙的声响,仿佛土地在低语:从地理相邻到发展相融,从各自为战到攥指成拳——那捆绑五个村庄的股权证书上,正无声生长出共同富裕的坚韧根系。(郑志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