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中国结”走俏春节市场
2025-01-15 17:53:00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临近春节,郯城县红花镇的手工作坊里,妇女们坐在案前,手中的工具在红绳间娴熟游走;家庭小院里,妇女们围坐一团,笑声不断,手中编织不停;工厂车间内,胶带拉扯声与匆匆脚步声交织成曲,工人忙着打包,一箱箱满载着新年祝福的中国结即将发往各地。
从炕头手工活
迈向产业集群
红花镇的中国结编织历史悠久,编织曾是当地闺阁女儿的“必修课”。此后,这门技艺经一代又一代农家女的巧手,传承至今。“从我记事起,家家户户就编中国结,身边的姐妹们人人都是编织能手。”76岁的西仓村村民郑西花说。
过去,当地中国结的制作主要以家庭为单位,妇女们农闲时在家中手工编织,生产规模小,产品较为单一,销售渠道有限,多为附近集市或小商贩收购。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一些农户开始自发抱团发展,共同采购原材料、分享订单和技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红花镇的妇女几乎都会制作中国结。
近年来,为进一步推动中国结产业迈向新高度,郯城县高标准建设中国结产业园,打造集产品交易、展示、技术交流于一体的大型中国结工艺品展示贸易市场,于2024年11月30日正式开业。
“产业园建成后,进一步延伸了中国结的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了从原料生产、产品制作到市场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红花镇党委书记郑庆永介绍,如今制作中国结所需的原材料,90%都来自本地,极大降低了采购与运输成本。
中国结产业园。
截至目前,红花镇中国结从业人数达到2万余人,辐射带动1.7万余户从事加工生产,专业村15个、专业户3600户,年产值18亿元。
从基础款
到创新款
走进郯城中国结产业园轩然结艺展厅,各式各样、精美绝伦的中国结令人目不暇接。
“这是我们的新款,也是爆款,每天出货量在一万件左右。”轩然结艺工艺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轩然结艺)总经理王廷祥手持最新款中国结介绍,“上面这部分是团锦花,寓意着团团圆圆、繁荣似锦;再看这儿,融入了景泰蓝工艺,中间部分是仿玉材质。”
王廷祥向记者介绍爆款中国结。
回顾红花镇中国结产业的发展历程,可谓困难重重。过去,产品款式单一,依赖代加工,缺乏核心竞争力,这使得在整个产业链中,不仅只能获取微薄的加工利润,还得承受订单不稳定带来的风险。王廷祥说:“以往,有部分材料需要从南方发货,路途遥远,运输成本高,而且包装方面也存在诸多限制,可选的包装样式少,质量也参差不齐。”
为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当地从业者不断创新,将传统结艺技术与景泰蓝掐丝工艺、烤瓷工艺、桃木雕刻、刺绣等技艺相结合,使中国结款式更新颖、民族元素更饱满、寓意更祥和。
中国结新样式。
“随着市场消费群体日益年轻化,今年我们创新推出了五大系列产品——镂空系列、井架系列、景泰蓝系列、板结系列,以及红果摆件系列,这都是由我们研发团队设计开发的。”说起自家产品,王廷祥十分自豪。如今,“红花中国结”不仅在国内赢得众多消费者的喜爱,更远销至东南亚地区,深受当地华人的追捧。
产业红火
村民收入也红火
在中国结产业园的对面,便是轩然结艺的加工厂房。记者走进发货车间,只见产品有序摆放,十几名工人正忙得热火朝天,有条不紊地进行打包。
工人忙着打包。
目前,轩然结艺的中国结销售主要以线下批发为主。“我们在义乌设有门店,线上几乎在各个平台都开设了店铺,聘请了不少主播带货。”王廷祥说,“当下,批发商的订单基本快收尾了,正是网上销售最火爆的时候,一天的发货量在3万多单。”
中国结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周边配套产业的兴起,如原料生产、包装印刷、物流运输等。本地包装印刷企业,为中国结量身定制精美包装,提升产品附加值;物流运输行业也因中国结的大量出货而业务繁忙,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郑西花便是这一产业发展的受益者之一,她在轩然结艺主要负责组装工作。谈及这份工作,郑西花脸上洋溢着笑容:“这活不累人,农闲的时候姐妹们都来干。家里走不开的就在家里编,能来工厂的就来组装发货。一天能挣几十块钱。”
郑西花工作中。
据介绍,不算代加工点,仅轩然结艺负责组装、打包、发货的工人就多达500余人。王廷祥还透露:“进行代加工业务的,不仅有当地的,还吸引了济南、青岛等地的农民来拿料加工。”
如今,红花镇的中国结产业如同绵延千年的红绳,紧密勾连起传统工艺的经典韵味和现代市场的多元需求,稳步迈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刘雯 通讯员 李勇 耿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