茌平现代农业结出创新“硕果”

2025-01-15 13:21:00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出自《晏子春秋》的名言,说出了农作物生长的地域限制。然而,在聊城市茌平区信发现代农业产业园,“橘生淮北”项目却打破了这种“定律”。1月8日,记者走进试验棚,只见一颗颗金黄色沉甸甸的柑橘压弯了枝条,迎着冬日的暖阳绽放着活力。

近年来,茌平区积极探索农业创新发展路径,大力引入先进农业技术与科学管理模式,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让农业现代化 “硕果”不断。信发现代农业产业园正是茌平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引擎,也是展示农业创新实践的重要窗口。

科技赋能

突破“一方水土”限制

“果类品质评价指标有37项,经过测评,我们种出来的柑橘各项指标优良,试验取得初步成功。”信发农业公司董事长白东林说。

2024年5月,信发农业公司携手华中农业大学,启动了“橘生淮北”项目。在柑橘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邓秀新指导下,从广西、湖北等地引入了红美人、葡萄柚、温州蜜柑、翠蜜金柑等6个柑橘品种、共260棵柑橘树。

一颗颗金黄色沉甸甸的柑橘压弯枝条。

为何这里可以“化枳为橘”?“设施农业满足了柑橘树生长所需要的各类条件。”白东林一语道破玄机,“只要为柑橘创造出合适的生长环境,北方同样也能种出南方味道。”

“前期经过土壤和水质改良,移植过来的柑橘树成果率都很高。我们的喷雾系统,能持续增加棚内空气湿度,空调系统根据需要进行温度调节,包括水肥等都是经过科学布施,以满足其生长条件。”试验棚负责人张波介绍,棚内的智能设备如同敏锐的“感知神经”,对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土壤酸碱度、水肥含量等关键因素进行实时、精准的调控,为柑橘打造出接近于南方的生长环境。

双园共创

实现零碳目标

在信发现代农业产业园在乐平铺镇小刘村的试验大棚,除了柑橘“硕果累累”,高山杜鹃也正绚烂绽放。这里的“四季棚”内,樱桃树枝头已有一簇簇小巧玲珑的果实;100多亩的玻璃温室大棚内,一颗颗草莓状如“珠帘”顺垂而下,与翠绿的藤蔓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草莓天瀑”景观。

立体种植的草莓温室大棚。

草莓大棚负责人刘哲介绍,这种三层立体种植技术,实现了上中下空间的梯度利用,如同为草莓搭建了一座多层的“空中楼阁”。相较于传统的平面种植模式,其空间利用率大幅增加,每亩产量能突破2万斤。

信发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国内首个三产联动、双园共创,实现零碳目标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化工园区产生的工业余热、液氨被输送至农业园区,每年可节省标煤6880余吨。园区实现大棚自动开窗、卷帘、调温等11项智能化管控,樱桃、草莓、柑橘在“温控房”中生长。“我们利用余热模拟果树不同时节需要的温度。”张波介绍,“像现在,棚内大概是岭南一带冬天的温度,白天15℃、晚上5℃,控温温差不超过2℃。”

争相绽放的高山杜鹃。

不仅如此,园区内近200个大棚墙体采用回收大宗固废生产的砌块建设,墙体选用90厘米厚的新型材料替代传统10多米厚的土墙,更加牢固的同时,还使得大棚的土地利用率是传统大棚的120%。

“鱼果共生”

打造绿色循环农业新模式

1月9日,在信发鲈鱼立体养殖工厂,一个个巨型水桶在厂房内有序排放,一批精心挑选的优质鱼苗等待被投放。

作为茌平区首家工厂化养鱼项目,养殖基地以其前沿的科技装备与高效的养殖模式,彰显出浓厚的“科技范儿”。

准备投入使用的鲈鱼工厂。

“目前我们正在进行水质调配,等达到最佳的养殖条件时,就会投放鱼苗。”鲈鱼养殖负责人宋庆磊告诉记者,“所有设备都能通过智能控制系统操作,后期配备上机器人投喂饲料,此次新建设的3层立体养殖工厂可以实现‘无人化’养殖。”

据了解,立体养殖工厂新增加的60个水桶直径为5米,比原来减少2米,一层楼能增加5到6个养殖水桶。立体工厂占地面积仅为之前的一半,但养殖效率能直接提高3倍。每个桶根据鲈鱼的生活习性设置了合适的水温和流速,并实时监测水位、水质。桶底部安装智能设备,收集和清理鱼粪。鲈鱼养殖产生的粪便经过加工后是樱桃的肥料;产生的废水过滤后用于樱桃的浇灌。园区内已初步形成多物种生物链小循环。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向雨瑶 通讯员 刘明明 彭月勇 曹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