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线上的奔布拉》连载(21)丨“世上没有父母官”
2025-01-15 10:01:00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第六章 情浓·他把老百姓捧在心上
孔书记背上了背包,像3年前来的时候一样,只是脖子上多了层层叠叠的哈达,俨如盛开的雪莲。
3.“老人家,你说错了,世上没有父母官,农牧民才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没有你们的衣食,什么官也当不了!”
青稞快成熟时,望果节就来了。
望果节的“望”是指庄稼,藏语叫“望卡”或“兴卡”,“果”是转圈的意思,即绕着丰收在望的庄稼转圈,也叫“转田”。这一天,农牧民会把各种谷穗插在神龛上,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今年是包干到户的第一年,家家把青稞当宝,天一亮就下地除草、浇水,苗子长得又壮又水灵,成片成片的青稞撩得人心里痒痒的,好像只有热闹一下才能释放心头的快乐,所以今年昌龙的望果节格外热闹,各村的人都往这里涌来。
我和孔书记、格热也要去“转田”。走在昌龙的大街上,看到人们身着新装,背着酥油茶和青稞酒准备“转田”,队伍前是两个村姑打扮的“拉姆”(仙女),以示天仙下凡同庆丰收;紧接着是由喇嘛和老农人组成的仪仗队,高举佛像,吹着佛号,背着经书,感谢上天给他们带来了风调雨顺和好收成;最后是戴着红帽子、挎着弓箭的8个藏族汉子,口里喊着“恰古修、央古修”( 招财引福)。人群里有人提着青稞酒向准备“转田”的人一一敬酒,好似出征前为将士们壮行一般。喜好喝酒的人会从自己的衣襟里面掏出酒碗,饮后方可通过。喝青稞酒不分男女,女人没有带酒碗的习惯,只好以手当碗捧酒喝,边喝边洒,满脸满身都是青稞酒的酒香。
丰收后,喜气洋洋的藏族人民。
许多人向孔书记和格热打招呼,孔书记总是双手合十,说一声“扎西德勒”,但喝酒是逃不掉的。格热从衣襟里拿出个木碗,可我们没有酒碗,就从挎包里拿出水壶,把里面的水倒掉,让敬酒的人把青稞酒灌到壶里。
你敬他也敬,许多人端着碗里的青稞酒围了上来。大家端起酒碗说一声“恰古修”,仰脖喝了下去。
孔书记说着藏语,脸上皮肤黝黑,咕咚咕咚喝着青稞酒,像个地地道道的藏族人。
丹增和曲松来了,跑过来向孔书记和格热问好。孔书记问他们村里青稞长得咋样。
曲松说:“差不了,家家都在造囤呢。”
丹增说:“村里不光青稞长得好,牲口的地位也提升了,各家的牛圈羊圈修得比过去好多了,过去牛生小牛不用管,现在谁家的牛要生了,都跑来叫我去当‘接生婆’,就差伺候月子了。”
笑声在昌龙的大街上一阵接着一阵,这是多少年来没有的“盛景”。
随着几声鼓响,“转田”的队伍启程了。旁边还有妇女们左手握着吉祥彩箭,到了地边采几根青稞穗握在右手,载歌载舞。
孔书记深情地看着他们,眼睛湿润了:“我真的舍不得离开这里呀!”
孔繁森与藏族同胞欢度节日。
昨天上午,孔书记接到了援藏期满的通知,我当即为他拍手道贺。他当时也挺兴奋,以水代酒和我碰了一下杯说,日子真快,一晃快三年了,老娘又得显老了,孩子们又长高了。他在屋里来来回回走了很长时间,坐下来又说,回头想想,这几年在岗巴也没干什么出彩的事,还是愧对了这里的乡亲们哪。
晚上,孔书记在床头的酥油灯下写东西,我以为是给家里写信,告诉家人这个好消息,就躺下睡了。第二天早上,我看到一份材料,题目是《昌龙包干到户后怎么引导富帮穷》,我一下子明白了,孔书记是在抓紧干没有干完的事。我们随着“转田”的队伍转了一个上午,不论转到谁家的地边,孔书记都要走进去看一看,地是种密了还是种疏了,水浇多了还是浇少了,总是耐心地指导户主。有个户主问,包干到户后到哪里去打场,村里就一个场院,怎么容得下这么多户?孔书记说,打场就是找块平地用碌碡轧轧,非常容易,可以在自家地头上开个小场院,还省了运输的麻烦,打出青稞后直接装袋拉回家就行了。户主高兴地说,这个办法可行。大家也连连拍手叫好。
努穷和加央也来“转田”了。努穷说,这几天他就考虑场院不够用的事,孔书记这一点拨,问题解决了。
加央把一穗青稞在手心里搓出绿仁,在嘴里嚼着,点着头说,今年青稞灌浆好,有嚼劲,酿出的酒会更好喝。
下午,“转田”的队伍回到了昌龙,又开始绕着乃村转,路边人家的屋顶上,老阿妈们一手端着糌粑,一手拿着吉祥彩箭,朝着“转田”队伍的方向不停地摇动着。来到格热家门口时,见摇动彩箭的人是拉吉,格热说:“快生火做饭,今晚孔书记来家里过望果节。”
孔书记说:“好,晚上我让你们尝尝山东的饺子。”
我们来到格热家,孔书记和了面,又去剁馅、调馅,然后把和好的面和馅端到桌上。孔书记说,饺子虽小,里面也有门道,“面团圆圆杖下扁,筷子取馅面中填;巧手捏出玲珑褶,皮薄馅大锅不沾”。
“好吃不过饺子,”孔书记像是自言自语,“山东人啊,最爱吃饺子,逢年过节吃饺子,亲朋相聚吃饺子,久别重逢吃饺子,离别不舍吃饺子,不知道吃啥还是吃饺子。但过去一年到头吃不了几回好饺子,白面饺子只有来了贵客或过年的时候才吃得上。肉饺子更是难得,年三十晚上也吃不饱。”有一年过年,他挨着老娘吃年夜饭,发现自己碗里的饺子皮少肉丸多,他以为下饺子时候皮破了,等吃完看看娘碗里的饺子才知道,娘用筷子把她的饺子掏了洞,把肉丸掏给了他……
擀皮、包饺子,孔书记忙活了好长时间才包完,而后又在锅里煮饺子。“三滚三浮”,饺子出锅。孔书记尝了一个,半生不熟,他意识到这里气压低,水温70℃就开锅。他灵机一动,在铁锅里放了块肥羊肉炼出油,再把半熟的饺子放进去煎,只煎得香气满屋。
热腾腾的煎饺端上了桌,大盆的岗巴羊肉冒着热气,一碗碗的青稞酒散发着酒香。
孔书记站起身向格热夫妇鞠了一躬:“山东有‘起身饺子落脚面’的说法,人出远门离家时叫‘起身’,从远方归来进家门称‘落脚’。我这条命是藏族兄弟救的,我把岗巴、昌龙当成了我的家。地委和县里通知,我要‘起身’回山东了,今天吃的是‘团圆饭’。”说着,他眼含泪水喝了一碗青稞酒。
格热一把拉住孔书记的手,颤抖着嘴唇说不出话来,“咕咚咕咚”喝了一碗酒才说:“好兄弟,这么急吗,能不能再多待些日子?”
孔书记又说:“我还有个事放心不下,得求你帮忙。包干到户后农牧民的积极性被‘挑’了起来,怕的是只顾自己,钻进自私的牛角尖。公社得出台个措施引导富帮穷,比如怎么养村里的孤寡老人?对老弱病残该怎么办?我写了几条,你看看可行不可行。”
我把孔书记昨天晚上写的那份材料交给格热,他边看边念:“提留留一点儿,集体帮一点儿,大家捐一点儿,‘三合一’帮困济贫。可行,好!”他向孔书记鞠躬:“你的心真好,你想让全天下人都过好日子,你是菩萨心肠!我这辈子没有看到比你还好的男人,没见过比你还好的奔布拉!”
四目相望,两双手紧握,他们热泪长流。
……
第二天,孔书记要回山东的消息不胫而走,许多人没有下地,没去放牧,都聚到了公社大院里。中午,县里派的吉普车来接他时已是人山人海。孔书记从公社办公室走出来时,人群“哗”地围了上来。有的拿着鸡、鸡蛋、牛肉干,有的提着羊腿,有的抱一大桶青稞酒……每个人的手里还拿着一条洁白的哈达。
孔书记双手合十:“乡亲们,心意我领了,东西我一点儿也不能收,这是纪律;哈达是你们真诚的心,我收下,扎西德勒!”
哈达戴在孔书记的脖子上,一条、二条、三条……几十条洁白的哈达在风中飘动,像白云绕山。
加央领着巴旺爷爷走过来,巴旺爷爷双手拉着孔书记:“我的老寒腿好了,可又有心病了。”
孔书记关切地问:“是胸闷还是憋气?”
老人摇摇头:“我是舍不得你走啊,你走了我心里会放不下的,这不是心病吗?”
孔书记抱着他说:“放心,我会回来看你老人家的!”
老人还是舍不得松开手:“孔书记,你是个好官、好奔布拉,真是我们的好父母官呀!”
孔书记动情地说:“老人家,你说错了,世上没有父母官,农牧民才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没有你们的衣食,什么官也当不了!”
孔书记背上了背包,像3年前来的时候一样,背包里是铺盖、几件衣服和那个菜墩,黄帆布挎包里是水壶、手电、笔记本、火柴,只是脖子上多了层层叠叠的哈达,俨如盛开的雪莲。
孔书记拉开车门上车,乡亲们喊着:“孔书记,你是大菩萨奔布拉,我们等你再回来啊!”
孔书记又下车向乡亲们挥手:“乡亲们,你们是我的衣食父母,也是救过我命的人,这里我永远忘不了,我要报答你们的救命之恩!”
吉普车远去,乡亲还久久地站在那里。挥手。再挥手。
中午回到县里,一位干部和我说,快给孔书记托运行李吧。我说,孔书记没有什么行李。那位干部惊愕地问,不对吧,起码还有凭票供应的自行车、大米、罐头、西藏的各种特产呀,你没看见其他人托运的大木箱子?我说,孔书记什么都没有,几乎所有的物品都留给了昌龙的乡亲们。
后来,我常常回忆起那天给孔书记送别的情景,为什么那么多人舍不得孔书记离开?答案是,他把百姓捧在心上,百姓把他记挂在心里。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