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线上的奔布拉》连载(20)|分田、分地、分牲口,但是不能分心
2025-01-14 10:00:00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第六章 情浓·他把老百姓捧在心上
孔书记背上了背包,像3年前来的时候一样,只是脖子上多了层层叠叠的哈达,俨如盛开的雪莲。
2 . 没了村集体经济,就像灶膛里没了柴火,这一大锅水还能烧得开?
我和孔书记骑马去昌龙。孔书记说,你看田里的青稞绿油油的,这是一幅多么漂亮的画呀,谁说画里的东西不能吃,再过几个月画里的青稞就上餐桌了。咱们搞包干到户不就是为了让农牧民们有足够的青稞吃?
我说,两年前,你说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冒险实行土地承包时,我还以为是搞资本主义,现在想来,土地承包与那是两回事,土地承包是为了让老百姓快些过上好日子。
走到乃村,格热已在村口等着了。一见面他一把抱住孔书记:“可把你等来了,我这几天愁得饭吃不下、觉睡不着。”
孔书记问:“是包干到户的事?”
“是呀,全县包干到户的试点定在昌龙,怎么个弄法我心里没谱,咱们得好好地合计合计,地怎么分?牧场怎么分?马牛羊驴怎么分?集体的东西怎么分?”
这时,努穷骑马来了,他说的第一句话也是“这几天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他最担心的是,队里的岗巴羊加工厂和驮队还能成立吗,他这个队长以后还干不干。说着说着,他竟然哭了起来:“好好的大集体,怎么说分就分了?”
来到公社办公室,孔书记拿出他的红皮笔记本,对大家说:“咱们这样分行不行?土地、牧场、牲口、农具按人头分,公平公正;生产队长要安排各项集体用工,组织好集体方面的大农活,要帮助农牧民搞好科学种田,还要出主意,找门路,发展多种经营和工副业生产。”我知道,这是孔书记这些日子一直琢磨的事。他的提议简单明了,让大家舒了一口气。
努穷说,岗巴羊加工厂和驮队算不算工副业生产?孔书记说当然算,这是集体的“台柱子”,以后还得加劲加固加高呢。不光亚欧村的工副业,还有林嘎的酥油厂、普村的青稞酒厂都是集体的工副业,可以由专人承包,上缴利润给集体。以后集体经济变好了,农牧民就都不愁吃喝穿了。
孔书记又说,包产到户,不是一分了之,不能撒手不管,没了村集体经济,就像灶膛里没了柴火,这一大锅水还能烧得开?俗话说得好,手里没有一把米,鸡都不围着你转。村集体经济宽裕了,村干部才有号召力、凝聚力,说话才管用,腰杆子才硬。之前都是以队为单位,公社抓队,队抓户,环环相扣,现今以家为单位,少了中间环节,一旦村组织跟不上形势,就变成一盘散沙,村集体经济是农民的靠山,什么时候都不能撇下农牧民兄弟不管。党支部要带领老百姓致富,分田、分地、分牲口,但是不能分心,心分了,就聚拢不起来了。
努穷高兴地吹了几声口哨,又唱起“水要再不舀,河就干了……”格热故作严肃地说,这是开会,怎么能乱吹乱唱?努穷的歌被“憋”了回去,格热却亮开嗓子唱起那段藏戏:“你看那雪山上铺满哈达迎王妃,牛铃响喜讯传遍山山水水……”原来他以为包干到户以后,集体就变成了“光杆司令”,没想到是换了个法儿奔富。
孔书记对格热说,昌龙是县里的试点,昌龙也要先选个村做试点,再推向全公社。努穷自告奋勇,要将亚欧村作为试点,早一天包了,早一天干。孔书记说,由集体一块干到单干,农牧民会接受不了,这个“弯”要转,特别是过去的懒人,吃不着“大锅饭”还会不舒服,今天晚上咱们就去跟亚欧村的乡亲们见个面,聊一聊。
西藏民主改革前的村庄。
亚欧村共有32户,下午努穷就通知各家各户晚上派一名代表到生产队开会,天傍黑时到了31个人,只有一个寡居的瞎眼莫拉(老年妇女)因看不了路缺席。大家看着墙上用红纸写了“亚欧生产队包干到户讨论会”的横幅,不知道什么意思。努穷清清嗓子说:“包干到户,就是把生产队的耕地、牧场、牲口和马车等农具分到每一户;收的粮食由生产队进行核算,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余下的都是自己的。”
他的话音刚落,会场一下就炸开了锅,有的说好,有的说孬。“生产队的东西都分了,集体就没了,还叫社会主义吗?”“就是啊,没了集体各干各的,那不是牛犊子耙地——乱了套!”“这一分肯定能多收青稞,牲口养得也比从前好,我赞成。”“懒人少吃,勤快人多吃,也算公平合理。”
努穷觉得会场太乱了,让大家安静下来。孔书记拍拍他说:“让大家讲,把心里的话都说出来,咱们再解答,要不开这个会干什么?”
其实,说来道去花了半个晚上,可以看出,大多数人是赞成包干到户的, 但担心没有集体就没了靠山,遇到事情怎么办。
看大家说得差不多了,孔书记起身说:“我是来蹲点的老孔,也是一名党的干部。过去咱们受农奴主欺压、剥削,吃尽了万般苦头。后来西藏解放了,农奴翻了身,但是还没富裕起来,现在有了这包干到户新政策,目的就是让咱们吃饱饭、吃好饭。对待没有劳动能力的人家,能包则包,能少包则少包,不能包的由生产队供应基本的口粮,共产党绝不让老百姓饿肚子。” 会场安静了下来。
孔书记又说,咱们的土地和牧场是承包给各家各户的,但所有权还是集体的,改变的只是经营方式。你们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要改变经营方式呢?那就是要提高大家的劳动积极性。你们想想看,如果大家对集体的地像对自留地一样,如果拿集体的牲口当自家的养,会是怎样呢?咱们有了查筑水塘,青稞长得好了,如果大家再拼上劲干,日子能不好吗?“绳不拧紧容易断,人不团结做事难”,咱们的集体散不了。
会开到下半夜,我看到许多人脸上“阴转晴”,问什么时候能分到自己的地、自己的牧场。
一连几天,努穷领着一帮人丈量生产队的土地、牧场后,分成三等,好坏搭配,按人头定数量;清点牛羊马驴和各种农具,而后登记造册,最后把所有清单交到公社审定。
几天后的一个上午,亚欧村村民全都集中在大队办公室门前,努穷把各家应分土地和牧场的清单念了一遍,领着大家去认地、认牧场,户与户之间用木橛子作了标记。
村里有800多亩土地、2000多亩牧场,用了一天的时间才分完,可问题又来了:有的农户嫌地离村远,想往近处调;有的则嫌地离村近,怕牲畜糟蹋庄稼。努穷说,队里把权交给你们,自由结合自己调。还说,大家知足吧,青稞苗子是生产队播的种,过不了几个月就该收割了,这不是往大家的嘴里送粮食吗?
众人一想是这个理儿,皆大欢喜。
第二天接着分牲口,生产队把300多只牛羊马驴分成老、中、小三等,搭配分配,村民们没有提出什么意见。分农具时遇到了麻烦,生产队里有镰刀、耙子、木犁、锄头、扁担、箩筐、板车、马车、竹筛、铁锨、犁耙等,怎么分也不够分,比如只有5架木犁、两驾马车。后来琢磨出的办法是,几户一个单元,农具共用,谁损坏谁包赔。
中午,有人清理生产队仓库时发现了十几米忘记登记的氆氇。一个年轻人拿着把剪刀跑过来说,想把氆氇剪成32条,一家一条,不偏不向。
这个时候,我和孔书记恰好赶到。他一听,大喝一声:“住手,荒唐,真荒唐呀!你知道,氆氇剪成条就糟蹋了,为什么还要剪呢,这是存心不善。包干到户,不能在人与人之间垒一堵墙,你们知道村北寡居的莫拉吗?你们知道她只有一件破衣裳、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吗?你们摸着胸口想一想现在这样做对吗?今天我做主,把氆氇送给她老人家。”
没想到,孔书记会为十几米氆氇发这么大的火,他一连串地发问,大家都呆在了那里。
更没想到的是,这时,一位瞎眼老人颤抖着走了过来,怀里抱着孔书记灰色的中山装,手里握着一些钱,口里喊着“好心的曼巴,你在哪儿”。来人正是我和孔书记刚刚见过的莫拉。
上午来到亚欧村时,孔书记记起村里开包干到户讨论会上说的那个缺席的瞎眼莫拉,便打听着在村子最北面找到她家。眼前的景象不由让人鼻子发酸, 她家里只有一间土坯草顶屋,墙上有很多裂缝,透过屋顶能看到天;屋里有一块大木板,上面放了一床露着灰黑色棉花的被子;三块石头支起的炉灶上放着一个黑瓦罐,旁边一个灰瓦罐里的糌粑剩一个底儿。
瘦骨嶙峋的莫拉听到动静,问是谁来了。孔书记说是曼巴。她赶忙站起身双手合十说,菩萨保佑让曼巴来给治病了。孔书记给老人把脉,掰开她的眼睛看到了混浊的瞳孔。
老人说:“我80多岁了,40年前,我儿子和他阿爸去放羊,赶上了暴风雪再也没有回来。我天天想他们,哭着喊他们,眼睛快哭瞎了,你看看还能治不?”
孔书记说:“你这是得了白内障,用药物治疗的作用不大,得去日喀则的大医院动手术。”
“手术是什么,是不是把雄鹰的眼睛安到我的眼里,让我看山看水看牛羊?” “老人家,你等着,会有一天让你看到白云山水牛羊的。”
孔书记眼睛湿润了,对我说:“她和我老娘年纪差不多,我来时老娘也查出了白内障,也还没有做手术呢。”
他看着老人打了补丁的上衣露了肩膀,便把身上那件灰色的中山装脱下来披在老人身上,又把钱包里仅有的5张10元的钱币塞到老人手里。
没想到,我们走出老人的家门后,老人竟然听着我们的脚步声跟着来到了这里。
孔书记一把拉住她说:“老妈妈,这衣服和钱是送给你的,收下吧。”
老人把衣服和钱往孔书记怀里塞:“我怎么能要好心曼巴的东西呢,你又不是我的儿子?菩萨会怪罪的。”
孔书记推回老人的手:“老妈妈,就当我是你的儿子吧!”老人还是不要:“不能要,好心的曼巴。”
孔书记着急了,单腿跪在地上:“老妈妈,你就收下吧,你不收我心里不安呀!”
老人惊讶地张大嘴巴,眼泪从混浊的眼里沿着深深的皱纹流到腮上。她用手摸着孔书记的脸,说:“宽额大脸,我觉得你还真像我的儿子,孩子,你起来,阿妈收下!”
孔书记这一跪,跪出了好多人的泪水,那个想拿剪刀剪氆氇的年轻人羞愧地低下了头。努穷大声说:“等咱们的岗巴羊加工厂成立了,赚的第一笔钱就给莫拉治眼睛。”
我流着眼泪拉起孔书记。如若不是亲眼所见,我真的不敢相信,一个汉族的奔布拉在西藏一个贫穷的小村庄里,看到一位素不相识的藏族孤寡贫困老人,会拿出身上所有的东西帮助她,并且还跪在地上求她收下。
我觉得,孔书记恨不得把自己冒着热气的心取出来,给那些贫困受难的人取暖……
不久,昌龙公社组织各村生产队队长在亚欧村召开包干到户现场经验交流会,努穷把分地、分牧场、分牲口、分农具的经过和办法讲了个明白,各生产队队长回村后依葫芦画瓢,很快把包干到户推广了下去。接着,县里又在昌龙公社召开包干到户现场经验交流会……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岗巴包干到户落实到位,在日喀则拔了头筹。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