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线上的奔布拉》连载(5)| 你是去昌龙开疆拓土的勇士,我应该给你牵马坠镫

2024-12-30 00:10:01 发布  来源:农村大众客户端


第二章 相约·一潭清水万层波

水要再不舀,河就干了;花要再不摘,春就走了;歌要再不唱,人就老了……

2.孔书记说,上级这要求那要求,和老百姓的要求是一个“要求”。

宜早不宜迟,水塘早修早受益。

孔书记与格热约定,我们去县里征求建设水塘的意见,格热负责动员群众参加修水塘。

我们到了岗巴县城,孔书记带着连夜写好的《关于尽快上马昌龙公社查筑水塘工程项目的调研报告》。我清晰记得,那份报告的结尾处写道:“查筑水塘的建设是岗巴人民改变贫困面貌关键一步,必须杀出一条血路,必须撕开一道口子,让昌龙的农牧业实现突围,成为全县的一面旗帜。”

县里没有水利方面的工程师,晚上,我和孔书记商量着画了一张查筑水塘的设计图,坝长150米,高6米,底宽5米,顶宽3米;水闸的闸门宽高各3米;还预留了溢洪口。画到半夜,他觉得底宽和顶宽应该再加3米,得把大坝修得像金字塔一样结实,免得跑水、漏水、出问题。我提出再加上石头护坡,他采纳了,并说:“咱们两个土工程师不见得比别人差。”

第二天上午,孔书记把报告和设计图交给了县委书记达瓦,达瓦书记从头到尾看了几遍,又提了几条修改意见,觉得可行,说这可是一件大好事,马上组织召开专题会,研究修建查筑水塘的方案。

我记得,县委专题会议连续开了三天。第一天是在上午9点多钟开始的, 会上先由孔书记把方案念了一遍,接着大家展开讨论。

最终,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现在内地正在酝酿联产承包责任制, 集体经济去留问题还不明朗,如果这个时候搞水利建设,搞不成,劳民伤财, 搞成了,谁来管。二是,查筑水塘的选址是一片沙土地,应该用钢筋水泥加固,但县里财力有限,难以办到。如果不用,蓄水后垮塌,会危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这个责任谁来负。

当时,作为翻译,我列席会议,看到孔书记忽地站起身来,先是把昌龙目前的贫穷状况摆了出来,接着说,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把土地交到农牧民手里, 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这是大好事,可承包引不来水,没有水怎么种粮放牧?再者,承包责任制不是不要政府,主心骨和管理者还是政府。

有人应和说,是这么个理儿,无论怎么改,都是为了让群众吃饱饭。

孔书记说,上级这要求那要求,和老百姓的要求是一个“要求”。就是党支部要带领老百姓致富,分田、分地、分牲口,但是不能分心,心分了,就聚拢不起来了。修水塘可能有一定的风险,我昨天打电话问了山东的水利专家, 那边修水库很少用钢筋水泥,采用的办法是加宽河坝,用石头护内坡,实在不行在外坡上再加盖草皮。“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咱们也可以借鉴这个办法, 责任我来负。

有的人点头,有的人还是提出要“等等看”,昌龙这样子不是一天两天了, 这不也没有饿死人吗。

孔书记激动地站起来说:“我家在聊城,三年困难时期,我才十六七岁,地里的地瓜长得像鸡头,玉米棒上挂着十几个粒,每家每年收获的几十斤粮食根本填不饱肚子,全村人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最难熬的是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粮吃光了吃树皮,全村人到地里挖野菜,每天只在晚上吃一顿饭,天一擦黑家家户户剁野菜熬汤喝。挖不到野菜的人家更惨了,大人们一碗一碗地喝凉水骗肚皮,忍着,孩子们忍不了,饿得直哭,一哭哭到半夜……我是一名党的干部,不想在岗巴再听到这样的哭声了……”

达瓦坐不住了,问大家:“你们没听过这样的哭声吗?岗巴这样的哭声还少吗?人要吃饭,吃不上饭就要面对哭声、疾病和死亡。人家孔书记是来援藏的,是千里迢迢来帮我们的,我看这个‘外来的和尚’不光会‘念经’,念的还是让农牧民快些吃上饱饭、好饭的‘真经’‘好经’,我举双手赞成!”

……

第三天的下午,会议结束,县里批准了查筑水塘的建设方案,并由孔书记蹲点负责。对于设计的图纸,县里还是不放心,孔书记又专门跑了一趟拉萨,找到自治区水电厅的水利专家,又做了修改。那次他是自己去的,我没去。他说,为了打动水利专家,他自掏腰包请人家喝酒,把自己都喝醉了。

不久,县里支援了部分水泥、帐篷、十字镐、钢钎和帆布手套。我找了几匹马到仓库里领物资,准备马上赶往昌龙。

刚刚把物资放到马上,有个人悄悄过来牵马往外走。看背影就知道是达瓦,孔书记紧赶几步,夺过他手里的缰绳。

达瓦说:“你是去昌龙开疆拓土的勇士,我应该给你牵马坠镫。”孔书记说:“这是一名援藏干部该干的事。”

他们俩边走边说,像两个老朋友在拉家常。走了一段,达瓦把我拉到孔书记跟前,说:“我和阿旺是地地道道的藏族人,过去旧西藏法典将人分为三等九级,下等人的命仅等同于一根草绳,农奴一旦丧失劳动能力就会被主人一脚踢开,任其饿死、病死、冻死。藏谣里说,‘即使雪山变成酥油,也被领主占有;即使河水变成牛奶,我们也喝不上一口;生命虽由父母所赐,身体却为官家占有……’这首藏谣我听一回掉一回泪。”

我说,过去啊,只要活干得慢了一丁点儿,皮鞭就会落下,哪怕是头人家的一条狗,也比我们农奴吃得好,睡得好。

达瓦说:“西藏解放了,翻身农奴做了主人,但我们还是被一个‘穷’字压着,真不能等了。”

上了大路,孔书记双手合十,让达瓦回去。达瓦握住孔书记的手:“你知道你的哪一句话打动了我吗?是你方案里提到的‘让昌龙的农牧业实现突围, 成为全县的一面旗帜’。岗巴需要树一面旗帜,昌龙就是一面旗帜,看你怎么把它树起来、立起来!”孔书记点头,翻身上马。

达瓦挥挥手:“孔书记,我们把昌龙交给你了!”我看到孔书记的身子颤了一下,挥手道别。

………

我和孔书记来到昌龙公社大院时,看见院子里挤满了人。

格热在召开修建查筑水塘的动员大会,院中间有一桌一椅,他坐在椅子上讲话,他的身后是亚欧村那个懂兽语的努穷。格热的左边一群人,右边一群人,左边老人居多,右边大多是年轻人。孔书记问我,他讲的什么内容?我说,他把报名修水塘的人集中在左边,现在正动员右边的年轻人参加。年轻人不干,说给的工分少,要求一天记两天的工分,修水塘不是一般的庄稼活,又苦又累,每天还得跑那么远的路,不划算。这活还是留给老人们干吧,一年干不完干两年。

见我们回来了,格热眼睛一亮,马上跑过来,把孔书记推到了椅子上: “这是咱们县里来的奔布拉,让他来评评理,让老人们修水塘不是笑话吗,猴年马月才能修完!”

显然孔书记没有思想准备,环视大家,看到左边一个两眼深陷、脸上布满皱纹的老人。他起身把老人让到椅子上。老人可能有哮喘病,喘气呼呼响,胸脯急剧起伏,他用手背擦着眼角的眼屎,但擦了几下也没有擦掉。孔书记从裤兜里掏出手绢,轻轻地擦着老人的眼角,眼屎硬,还是擦不掉,他再把手绢放到嘴上哈哈气,再擦,擦掉了。老人笑了,一把握住他的手说:“你是孔书记吧,我是林嘎村的,那天你给了我孙女几块糖,她给我留了一块,我下地回家她悄悄给我吃了,真甜。”

孔书记一拍脑门:“你孙女叫拉珍,你儿子叫丹增,是吧?”

这时,丹增从左边人群里走过来,向他鞠了一躬:“孔书记,你走后,队长让我去给生产队放马了。这回听说你要大家去修水塘,我们爷俩都来报名了, 工分多少都行。”

孔书记一把拉过丹增,给他竖起大拇指,又对着右边的年轻人说:“你们嫌修水塘工分低,我来告诉大家工分是什么东西。一张桌子上摆着10斤糌粑、10碗酥油茶,10个工分可换1斤糌粑、一碗酥油茶,可是糌粑、酥油茶少了,供不上了,就得100个工分换1斤糌粑、一碗酥油茶,如果糌粑、酥油茶没有了,你就是有再多的工分也换不出来,只能等着挨饿。这个意思就是,只有咱生产队的地里青稞丰收了,咱的牛羊成群结队了,工分才有用。修了水塘,青稞丰收了,1个工分顶10个管用。”

年轻人互相询问,说的是真的吗?是这么回事吗?

努穷吹了几声口哨:“孔书记是县里的奔布拉,不会骗咱们。”有些年轻人举手想要报名。

我把那几匹驮物资的马牵过来,从马上卸下水泥、帐篷、十字镐、钢钎和帆布手套。年轻人呼啦围了上来:“有了帐篷,修水塘不用来回往家跑,晚上可以点上篝火唱歌跳舞。”“这些好东西,有的我都没见过呢。”“修好了水塘咱们就有了青稞有了奶,喝着酥油茶吃糌粑,你说自在不自在?”

呼啦啦,青年们笑着、争着报名,很快我就记下了近百个人的名字。

孔书记把格热和我拉到一旁说,不能把年轻人全拉到工地上,还得留人种青稞、放牧,不能耽误了农牧业生产。青年突击队就定60个人,按工程量算, 今年立冬前就能建好水塘。

报名结束后,格热领过努穷,推荐他当突击队长。努穷高兴得又吹起了口哨。

第二天,几辆马车拉着修建水塘的帐篷、工具,还有柴米油盐奔向查筑水塘工地。途经普村的牧场时,巴旺老人带着他的藏獒在路边站着。突击队员加央跑过去说:“爷爷,你怎么在这里?”

老人摸摸他的脸:“我在等孔书记,说句话,你到了工地上要好好地干,别给爷爷丢脸呀!”

孔书记走上前去:“老人家好,我们去修水塘了。”

老人端详着他:“十几天不见,你黑了瘦了。你们去修的不是水塘,是昌龙的大粮囤啊,子子孙孙会感谢你们!”他又拍拍加央的肩膀:“这是我孙子,他也是青年突击队员。”

孔书记说:“说大粮囤为时过早,就像你们藏族人说的,‘聪明人用成果说话,傻瓜才用舌头吹牛’,咱一步一步地走,日子总会慢慢好起来的。”

说完,两个人相视大笑起来。

工地上插了几面红旗,旗下60名藏族青年一字排开,他们身旁的木板上是我昨天晚上用藏汉双语手写的大字:“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没有锣鼓,没有鞭炮。有酒,有歌。

农牧民无论男女老少,最喜欢喝的酒就是青稞酒。(达瓦扎西 摄)

格热从马车上抱下一桶准备过藏历年时才喝的青稞酒,给每人倒上一碗,大家端起来一饮而尽,接着唱起了歌。

歌是突击队长努穷起的头,大家一块唱:“太阳啊霞光万丈,雄鹰啊展翅飞翔,高原春光无限好,叫我怎能不歌唱……”

天蓝云白,雪山巍峨,格桑初绽。

突击队员们情不自禁地在草地上跳起了舞,好不热闹。

从古至今,在海拔5000米的昌龙,谁也没有见过这种撼动人心的场面。

未完待续……

点击查看《雪线上的奔布拉》连载已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