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治山理水”到“显山露水”,小山村实现美丽“蝶变”
2024-11-05 00:00:00 发布 来源:原创
石泉湖村是个不大的村落,位于莒南县十字路街道北部的群山中。这里是沂蒙老区的深处,曾因偏僻,人迹罕至。在20世纪40年代,石泉湖全村仅有28户人家,123口人。村中三面耸峙的群峰,虽然秀丽,但也让此处偏居一隅。眼前除了山还是山,村子里的老少爷们整日整夜地在地里辛勤挖刨,然而,仅靠着那300余亩贫瘠的梯田,他们始终无法挣脱贫困的循环。
站在石泉湖村中,可观大佛(莒南天佛)全貌。
长期以来,提及石泉湖,村外的人多是摇头叹息,感慨这个红色山村的人们,在艰难困苦中挣扎生存的不易。可尽管如此,他们也没有放弃这片土地。开荒种地、封山造林、修建水库……自1940年起,他们用了13年的时间,将下雨发洪、天晴闹旱的山岭薄地,改造成了水浇田,山野间也慢慢种满了果树。石泉湖的人们终于过上了饭饱衣暖的日子。
到了2000年前后,为增加收入,村中大力发展养殖,几乎家家养猪。10多年的时间里,村民富了口袋。“那几年,村里谁家没有万儿八千的闲钱啊?”石泉湖党支部书记李洪浩说。但养殖带来的污染,也让这个清秀的山村蒙了尘。
2013年,为恢复村内生态,村两委成员带头关停自家养殖场。可这样一来,村里却没了营生。“石泉湖村该如何发展?”这个迫切的问题摆在了全村人的面前。
石泉湖村。
起初的几个月,李洪浩常往村北的山上走,站在半山腰,俯看整个村子,心中满是茫然。2014年春季,他决定出去看看,走淄博、过潍坊、到青岛,继而南下去浙江。期间,他看到不少村落依托山水资源发展乡村游。
而山水也是石泉湖的优势,且独具特色。村中有“山东水库之母”之称的石泉湖水库,形成的景观溪流向村东流去。村北是一尊由连绵山体自然形成的仰卧大佛——莒南天佛。站在村中可观大佛全貌。大佛以山体为头、碧松为眼,身长3800余米,四周群山环绕,林木青葱,意境悠远。
回村后,李洪浩与村两委成员统一了思想,随即召开党员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商议修建民宿,利用村中资源禀赋,做山水文章,传承红色老村的历史文化。“民宿是什么?”“水泥路都没有的山村谁会来?”“谁管出钱?”……会上一个个尖锐而又现实的问题接踵而至。虽有不同的声音,但能修缮村中的基础设施是大家喜闻乐见的。
在十年前的莒南,“民宿”是个新鲜词。“民宿是什么?”不光村民疑惑,李洪浩在办理特种行业许可证时,办理人员也发出了同样的疑问。李洪浩一点点解释,手续一层层审批。与此同时,石泉湖村村两委积极争取各级资金,硬化村内道路,改善村居环境。
2015年春天,石泉湖村成立了党支部领办的虎山旅游合作社,并聘请专业设计团队,驻村一年,改造村中闲置民房。拆除猪圈、流转民房、修整土地……2016年,石泉湖村在虎山脚下建成了“大地乡居·石泉”民宿。受虎山核心景点的辐射带动,每年从阳春三月到金秋十月,都是村里的“黄金期”。2023年,石泉湖村实现约15万元的旅游收入,带动10名村民就业,人均纯收入1.3万元。
大地乡居·石泉民宿的一角。
多年的积攒,让石泉湖村的名气越来越响,来往的游客与村中人交谈时,也了解到石泉湖的红色“根脉”:抗日战争时期,115师司令部、山东军区、军区后勤处、大众日报社、北海银行、山东军区医院二所、军区疗养院等七大机关都驻扎在石泉湖村。存放了大量军火武器弹药、银行的银钞、医院的医药及医疗用品、大众日报社印刷用纸,还有大量被服、布匹等军需用品。
石泉湖村村史馆。
今年年初,石泉湖决定将村中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利用起来。石泉湖村联合镇属国企,成立了卧佛乡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将“山东水库之母”原型改造成一处红色文化景观。在村东建起了石泉湖村村史馆,以图片、实物的形式集中展现村子的红色历史。还建设了红旗广场、开山治水广场、罗帅饮马处等景观。
石泉湖村的露营地。
年轻文化也陆续出现在石泉湖。山脚下的村咖、溪水旁的气泡工坊、养殖场改建的乡创1959研学基地、山水涧农家菜馆……为这里注满了活力。
从治山理水到显山露水,石泉湖村告别了贫困,留住了生态。如今的石泉湖在青山绿水间实现了价值转化,真正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陈茹通讯员刘艳徐俐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