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岁岁安澜,滩区物阜民丰

2024-10-29 09:04:11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穿行在绿树环抱的黄河大堤上,平坦的柏油路连接着大小岔路通向坝里坝外。大坝下的农田里,大片的玉米、花生、红薯正迎来丰收时节。

黄河山东段长628公里,滩区面积1702平方公里,涉及9个市、25个县(市、区)。60万滩区群众既承受着母亲河的养育之恩,也饱受水患威胁。黄河滩区迁建寄托着滩区群众百年安居梦。从2017年到2020年,全省滩区迁建任务基本完成,滩区群众陆续实现安居梦。

2024年,省政府发布《关于支持黄河滩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又从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6个方面为滩区迁建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增加了政策保险。

村民安居“幸福滩”

东明县黄河滩区面积达31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万人,是我省第一大滩区。

东明县焦园乡黎明新村,是2021年5月由辛庄村、王夹堤、南兰通3个村的915户村民搬迁而来。这里离着黄河入鲁第一村辛庄村老村还有五六里路。“现在的黎明新村,学校、便民服务中心、卫生室、老年公寓、商店、饭店一应俱全,村民们都感叹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强太多了。”黎明新村党委副书记李占胜说。

早晨上学时间,76岁的退休老教师李进成还是喜欢站在黎明新村小学门前,看着孩子们蹦蹦跳跳地走进学校。在辛庄村任教50多年,李进成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变迁。“现在,孩子们上学走的都是宽敞平整的柏油路,学校里各种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和以前比,现在上学的孩子太幸福了。”李进成说。

在东明县长兴集乡,这里的1.5万亩虎杖产业园成了滩区群众稳得住、能发展的产业带动龙头。当地还发展起1.1万亩红花种植基地、1000亩数字农业产业园及300座食用菌棚等特色农业种植园区。“我们发展虎杖、红花、秋葵、食用菌、火龙果、樱桃等特色农产品,提高了农业附加值,合作农户还可优先进入园区工作。稳定的特色产业,为村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长兴集乡党委书记刘中泉介绍。

增收路广,产业兴旺

黄河在济阳境内长41.47公里,共有滩区5处。2020年,仁风镇沿黄时圈村、四合村等4000多名群众整体搬迁到了新落成的仁和家园社区。

仁和家园社区位于大坝外的王圈村北,共有54栋楼房。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楼房,远离了黄河水患的困扰,村民们心里都乐开了花。“1976年黄河发大水,我的老家进了水,家中的东西都来不及往外运。”72岁的肖家村村民肖树文深有感触地说。

搬到仁和家园后,老人的生活有了巨大变化。“真没想到我们也能住上这么好的楼房。小区里有超市、剧场、幼儿园等,生活很方便;王圈小学离小区1里路,孩子上学走几步就到了,再也不用翻过大坝接送孩子了。特别是冬天,家里暖气很暖和,这条件在滩区里住的时候想都不敢想。”肖树文补充道。

自打搬到了新家,平时腿脚不太灵便的时圈村民张云霞,就接到了来料编织的活。在自家车库里,张云霞手里拿着特制的电烙铁,灵活地切割好尼龙布条的长度,再将其编成一个个小筐子。“以前住在坝里的时候,空闲时间就是玩。从坝里搬出来,家里的十多亩地也流转出去了,正好这活儿找上门来,我就用闲暇时间编织,一天怎么也能编二三十套,能补贴家用。”张云霞笑着说。

时圈村、四合村等老村址已经进行了复耕,复耕后的土地,村集体统一对外进行了流转。为了发展特色产业,村里成立了济阳首家共富公司,流转1000多亩土地搞起了富硒小麦种植及加工、小麦育种和彩色小麦种植等,为村集体带来了可观的收益。“村里很多村民搞起了绳网编织等来料加工项目,还有搞电器安装的、折纸加工的……”仁和家园社区党委书记李树民介绍。

仁和家园党群服务中心二楼会议室里,有着100多年历史的四合村庄户剧团正在排练反映本村拆迁历程的吕剧。“我们这个剧团从清朝就有了,原先在村委大院里找了间屋作为排练场地。搬到这里后,排练条件有了巨大改善,有了舞台不说,音响还有好几套,随便我们用。”剧团成员张士杰说。

一村一品,一台一韵

利津县地处黄河尾闾,县内19个滩区村分布在北宋镇、利津街道、陈庄镇3个乡镇街道。这里结合各村庄资源,着力发展特色种植、文旅产业,通过建设田园综合体、网红打卡地等方式,在黄河滩区迁建后续发展中走出了一条新路。

秋风吹过,利津县北宋镇南贾家村的300多亩桃园里,处处桃香,大批游客前来采摘、品尝。

南贾家村迁建后腾出的老村台上,刚建成不久的黄河人家·北岸营地,也是游人如织。该项目建设了高标准装配式民宿、天幕帐篷营位等设施,并配套塑胶道路、灯光绿化、休闲娱乐、景观打卡等公共设施,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前来打卡、露营、团建。

离此不远的佟家村,充分利用至今还保留着黄河滩区唯一的一处连片“独台”古村落的资源优势,全面打造利津县黄河畔·佟家传统村落保护开发项目,打造“黄河畔·佟家”文旅品牌,建设了黄河滩文化展示馆、黄河民俗文化中心,收集滩区老物件进行展览,此举还带动了村民编织的蒲团、储物筐等手工艺品销售。

佟家村还探索实行“党支部+合作社+种植大户”模式,由党支部牵头成立利津河畔双花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统一流转土地,引进金银花、菊花等中草药品种,实现特色种植产业和文旅产业双翼带动村民致富、集体增收。

北宋镇按照“一村一品”“一台一韵”的思路,精心编制了滩区8个村庄规划及佟家、南贾两个村的省级美丽村居建设规划,为这些村庄后续发展规划出了路径。

利津县还依托黄河文化建设起了一批乡村文旅项目。盐窝镇南岭村沿街打造了十里“老街长巷”,老扬琴样板戏、黄河号子等诸多非遗文化沿街落户。汀罗镇前关村依托明清时期繁华的水旱码头和盐运重地“铁门关”遗址,建设了铁门关历史文化展馆,结合圣水循环农业示范园,让游客有得吃、有得住、有得玩、有得买。利津街道擦亮“东津渡”金字招牌,改造张家夹河等村,建设医养健康小镇、创新创业基地、东津植物园、高端民宿群落等配套项目,项目区内共有16个村庄、1500余户群众因此受益。

记者手记:

黄河之畔,展现美丽画卷

黄河宁,天下平。滩区迁建,带来百业兴旺。

黄河滩区迁建项目的实施,让山东省60万滩区群众圆了安居梦,梦魇般的“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建房、三年还账”的模式终于一去不复返。

滩区迁建工程,不仅解决了滩区居民的住房问题,还通过建设高标准的社区等方式,提供了幼儿园、学校、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极大地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在产业发展方面,沿黄各地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也带动了当地农民的就业和增收。同时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社建设等措施,推动滩区产业转型升级。建设产业园区,则为滩区居民提供了就近就业的机会。

此外,滩区的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也得到重视。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黄河生态马拉松赛道等项目的实施,保护和利用了黄河文化资源,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今天的黄河之畔,一幅乡村振兴的崭新画卷正沿着黄河两岸徐徐展开。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唐峰 通讯员 刘玲 周静 刘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