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地一体化”,大田种植尽显“科技范儿”
2024-09-20 16:06:53 发布 来源:农村大众客户端
“土壤温度28℃,湿度36.4℃。”8月29日下午3点,菏泽市定陶区杜堂镇戚姬寺村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的大屏上,实时显示着土壤温湿度数据,并发出“当前土壤湿度较低,请注意农事防护”的提醒。
菏泽市定陶区杜堂镇戚姬寺村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的大屏上,实时显示着不同的农情数据。
示范区的核心区域占地面积约300亩,安装了物联网四情监测等设备,运用了农情遥感等技术手段。这些设备和技术能够采集、积累丰富的数据,为作物种植全生命周期提供全面的数字化服务。
“我们主要想展示数字化对农田的高效监管、智慧化生产带来的赋能。目前应用最成熟的是灌溉模式和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定陶区农业农村局农田科副科长黄坤说。
核心区域的300亩地被划分成四块,每块采用不同的灌溉模式:桁架式喷灌、固定式喷灌、微喷灌溉和卷盘式喷灌。流转这些土地的种植大户通过实际种植,展示不同模式的优缺点。但黄坤认为,单纯的灌溉模式只是设施层面的展示,与智慧水肥一体化系统结合使用,才能充分展现数字技术的赋能。
智慧水肥一体化系统就像农田的“智能保姆”,能实时感知土壤湿度、养分等参数,并将这些数据上传至智能控制系统。系统根据预设的灌溉和施肥规则进行“自主思考”,自动完成浇水、施肥作业。通过使用此系统,这块农田实现了节水、节肥各10%,减少了15%的农药使用。
示范区内的智慧水肥一体化系统。
“数字化转型是当前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挑战也不小,比如投入巨大、技术复杂等。”定陶区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中心主任程大龙感慨道,“所以政府的引导、示范与投入就显得至关重要。定陶区正积极推进数字农业试点建设工作,位于冉堌镇的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便是一项重要实践。”
此基地建设面积约1万亩,主要通过实施“天空地一体化”遥感监测系统,建立小麦12个周期的生长模型,从而形成定陶区小麦的数字种植模型,以指导全区65万亩小麦的生产工作。
谈到“天空地一体化”,程大龙形象地解释:“‘天’就是利用卫星遥感设备,像天眼一样盯着农田,进行大范围的作物长势监测和病虫害预警;‘空’则是无人机等低空飞行器搭载着热红外等传感器,像巡逻队一样精细又即时地发现、处理农作物的问题;‘地’则是物联网传感器、监控等设备,搭配物联网技术后化身农田的‘贴身秘书’,可以随时收集、报告农田的环境数据。”
在此系统应用的过程中,定陶区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原则,根据当地实际农情进行灵活应用。比如针对当地易发的小麦赤霉病进行重点监测,并实现了逐日的病害预警。一旦发现异常情况,便迅速组织农技人员对全区进行全面检查,以减少病害对农作物的影响。
“天空地一体化”遥感监测系统形成小麦12个周期的生长模型。
如果说杜堂镇的300亩核心区域更像是一块“示范田”,那么冉堌镇的这万亩方田则是名副其实的“智慧粮仓”。全区域设备覆盖实现了更大范围的数字化,让每一寸土地都充满了“科技范儿”,离“知天而作”的理想越来越近。
作为2024年山东省县域数字农业发展县之一,定陶区在利用数字化赋能大田种植方面的探索并未止步。今年,定陶区将整合已有的数字化系统,统一打造“智惠乡村工作站”,并将全区的农田纳入其中,进行统一监测和管理。
“我们会打造大屏、中屏、小屏三个端口。”黄坤解释道,“大屏是展示端,呈现农业生产情况;中屏可接收种植户‘下单’,提供技术指导、发送预警信息等服务;小屏则是手机端,种植户可以查看农情监测数据,进行生产管理操作,并与专家、农技人员进行交流等。我们将实现全流程的打通,打造‘互联网+’数字农业的‘定陶样板’。”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衣春悦 通讯员 韩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