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壁画村
2024-08-28 16:05:53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后许家村红色文化主题原创壁画创作中。(资料图)
壁画创作现场。(资料图)
后许家村街景。
张行方
入伏后,连续多日的雨水,让胶东半岛的山林显得格外精神。车从栖霞市区出发,沿着导航指引,逆河水流向而行,在绿树簇拥的山区道路上左盘右绕,行驶约半小时,司机说:“到了。”果然,迎面出现一块醒目的标志牌“后许家欢迎您”。
后许家村,位于栖霞市庙后镇,胶东丘陵腹地深处,距烟台市区30多公里。我两年前来过这里。那一次,我们借烟台现代画院的“艺术大篷车”到村里写生的机会,同步启动了“后许家村红色文化主题原创壁画村”项目。简短的启动仪式后,我走马观花,观摩了壁画创作现场和改造中的几处民宿,并粗略了解了村里的情况。村庄不大,四面环山,130多户人家,两千多亩山地,是典型的胶东山村。一条小河,自东向西穿村而过,屋舍沿河而建,随山势梯次布局,错落有致。村庄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村名虽为许家,村民却多为王、周二姓,可见其间已几经流徙变迁。转眼两年过去了,壁画村早已建成,听说一度成了网红打卡地,在栖霞本地小有名气。这一次,我是在出差返程的路上临时起意,想多绕十几里路,顺便到村里看看变化。
迎接我们进村的,还是那条欢快的小河。小河淙淙而流,河水清澈见底,水中红鱼游弋,构成一幅活泼灵动的画。十几位老人临河闲坐,沧桑和悠然都写在脸上。村也还是那村,不一样的是形象和气质变了——昔日简朴寻常的村落,如今变得绚丽多彩,洋溢着一派浓郁的艺术气息。走在村中,如同置身于一座露天画廊,触目皆是精美的画作。
“有多少面墙,就有多少幅画。”路边的老人向我们介绍,所有的墙,除了石砌的部分留着不画,白灰墙和水泥墙都画满了画,大大小小有上百幅。画的内容,涉及红色文化、花卉风景、科教兴农、民俗文化、山乡巨变等,画风各异,琳琅满目。
村委会后面,竖立着一排红色大字,“让乡村更美丽,让生活更美好”,给人以刚劲坚实之感。村委会旁边围墙上,有一幅题为《花顶山阻击战》的彩色连环画,描绘了1942年2月10日发生在这里的一场战斗:为了掩护胶东抗大千余名师生转移,校长聂凤智将军指挥警卫排与前来围剿的三百多名日军展开殊死搏斗,不少战士血洒青山。另一幅连环画《妹妹找哥奇遇记》,讲述的是村里一对兄妹历经千辛万苦参军的传奇故事。村志记载,新中国成立前,这个只有40户人家的小山村,先后有39人踊跃参军、投身革命,一个个鲜活的红色故事,彰显了山村百姓的赤胆忠心和家国情怀。新中国成立后,后许家村的传奇仍在赓续,这个偏僻的小村落,先后走出6名博士、8名硕士和50多名本科生,并涌现了许多忠厚仁爱、守望相助的感人故事。
一个偶然的机缘,烟台现代画院老院长刘泽文了解到这个有故事的村庄,年逾八旬的他,决定用手中画笔为小村做点事。他想起多年前在欧洲一个海岛参观的经历,绘画艺术对那个海岛品位的加持和提升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受此启发,他精心策划了壁画村项目,并很快组建起创作团队。为保障项目顺利进行,烟台市文联积极协调,筹措了项目相关费用。20多位画家背着画箱来到村里,不取分文报酬,平整墙面,调试油彩,构思画面,在山村的墙壁上,用心描绘心中的美景。各方齐心协力,10个月后,6个文化板块1800余平方米的墙体彩绘壁画创作完成,后许家成为胶东第一个“红色主题原创壁画村”。
我们在村里流连,眼睛被精美的墙绘吸引,左顾右盼,时时驻足。院墙上、屋墙上、照壁上……一幅幅精美的画作,装饰着家家户户的生活,让山村气象焕然一新。“画得喜庆啊,不光看着好看,住着心情也好。”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高兴地说。我与一老汉攀谈,问起以前村里种什么,他有些耳背,不知是听错还是自顾自地感慨,大声说:“以前?以前不行啊,以前生活都困难,哪有心思弄这个!”另一位老人笑着说:“这得感谢烟台的画家啊!”
画装点了山村,也给村民们带来了幸福感。曾经离普通农家很远的艺术,如今就在他们身边,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在他们眼里,这不再是华而不实的东西,也不再高雅得高不可攀。它们犹如调味的盐醢,让平淡的生活有滋有味;它们也是精美的饰品,为乡村振兴锦上添花。
“乡村振兴,文化先得振兴。”在一次座谈会上,老画家刘泽文激动地说,“我们不搞鸿篇巨制,不搞阳春白雪,就是要搞一个‘山村美术馆’,五步一画,十步一景,用画笔描绘和美乡村,用艺术留住美丽乡愁。”
村里的地都是山地,以前种粮食,现在除了种少量口粮和蔬菜,大部分是果园。一位五十岁左右的妇女坐在自家门口择韭菜,笑着问我们从哪里来。当听说我们来自烟台,话头一下子密起来,说自己平时也在烟台,在芝罘区租了个门面,售卖家里出产的水果,有时也卖一些自种的蔬菜。她每隔几天往返一次,把家里的鲜果运到城里。从春天的草莓、桃子、大樱桃,到秋天的苹果、柿子、核桃,还有各种蔬菜,一年四季果蔬不断,她的生意也就一直不断。
在村里的小街小巷里走走停停,一边浏览墙绘,一边和遇到的村民闲聊,不知不觉间,一个多小时就过去了。打联系电话,来了一位大嫂,手里拿着一串钥匙,领我们去看民宿。她说村支书不在家,房间提前留好了。原来,村支书听说我们要来,特意预留了两个房间。
建民宿是和壁画村的打造同步进行的。村党支部书记王进军说,这里山清水秀、清静宜居,将来建成美丽乡村,肯定会有城里人慕名而来,住上几天,休闲养生。于是,村里利用闲置的老屋,找人帮助设计改造,发展民宿。目前,已有13套民宿建成营业,经常有城里人开车来,摘生态果,吃农家饭,观四时景,体验田园之乐。后许家村的目标,是打造“十里生态谷”,吸引更多城里人来此乐游。
经过修缮加固和精心设计,民宿里里外外面目一新。这些石砌的老屋,一如饱经沧桑的耄耋老人,如今配上精美的墙绘,就像穿戴上优雅得体的衣饰。房前屋后,老树参天,犹如冠盖,有楸树、柿树、核桃、君迁子等树种。一棵大楸树,树龄已逾百年。每家民宿都有一个别致的名字:“德宝院”“德树院”“德朋院”“德进院”……取名源自原来的房主,意在留住乡愁。改造后的老屋,依然保持着素朴的山村风貌,檐下挂一排红灯笼,门口挂两串黄玉米,衬托出浓浓的农家韵味和生活气息。我们随意走进一家民宿。室内经过装修改造,功能和品位大大提升,看上去整洁舒适,墙壁上挂的装饰字画,也全部出自烟台现代画院的艺术家之手,为民宿增添几分雅致。窗户改作落地窗,视野开阔,坐在窗前,可以看见近处的院落、低处的屋脊、远处的青山。画满了画的山村,本身也是一幅迷人的画。此时,天色向晚,远山如黛,云在山间铺陈,将山峦烘托得如同仙境。不由得就联想,若是到了晚上,明月当空,山风徐来,这里该当是另一番诗情画意吧。
听到我们啧啧赞美,民宿大嫂热情挽留:“住下吧,晚上有灯光夜景,有时还可以看演出呢。”
因为第二天有事,必须当晚返回,我们谢绝了村庄的好意。两个多小时的逗留,已经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返城的路上,已是黄昏,夕阳把车窗外的群山渲染成一幅绚丽的画。我想起最近刚刚录制好的村歌《爱在后许家》——一年前,山东省文联启动“村歌嘹亮·新时代乡村歌曲采风创作征集活动”,组织优秀词曲作家赴全省各地创作征集村歌,这首《爱在后许家》,正是其中一首。打开手机,优美的旋律在耳畔响起:
“依山枕水中,绿树掩红瓦,
深村喜事多,丰年墙上画。
一笔一画勾勒时代变化,
青石板上留下最美的牵挂。
勤劳致富我们的家,
就是一幅泼墨山水画……”
村歌嘹亮,唱出了小村的风采,也唱出了我们的心声。
作者简介:
张行方,山东省作协第八届全委会委员,烟台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作品散见《散文》《湖南文学》《中国校园文学》《山东文学》《鸭绿江》《北方文学》《胶东文学》《青岛文学》《人民日报海外版》等。曾获第五届刘勰散文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