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的事儿有多大?黄三角“以油治碱”见实效

2024-08-26 16:25:11 发布  来源:农村大众客户端

芝麻的事儿有多大?90余人的观摩团给出了答案。

8月18日,一场围绕着耐盐碱、宜机收的芝麻新品种示范现场观摩与交流会在东营召开。活动由国家特色油料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芝麻研究中心共同主办。

专家一行在田间,详细了解芝麻在盐碱地中的生长情况。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献龙,国家特色油料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芝麻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海洋,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经作处副处长陈常兵,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万书波,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陶吉寒,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经作所所长、研究员赵海军,以及多位国家特色油料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试验站站长等出席会议。此外,还有来自省内外的多家芝麻加工企业、种植大户等一线生产者参加了会议。

“5月偏旱、7月多雨,没想到今年的芝麻还能有这么好的收成!”谈起今年的丰收,冬韵农场的负责人刘东梅难掩喜悦之情。刘东梅的农场位于农高区丁庄街道东官庄村,这里的土地平均含盐量约千分之四,是中度盐碱地。

今年刘东梅的50亩芝麻田,主要种植了3个耐盐碱、宜机收的品种:“豫芝ND837”“中芝75”“鲁芝1号”。“3个芝麻品种裂蒴适宜、抗落粒较好,均能够适应机械化生产需求。从根本解决了芝麻品种‘一熟就炸’‘一碰就落’、不适宜机收的技术难题。”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国家芝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张艳欣说。

冬韵农场的芝麻田,从种植到收割,全周期得到了山东省农科院经作所特色油料作物创新团队的技术指导,这也是为了解决优良品种推广“最后一公里”的具体举措。

有“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冬韵农场的芝麻在今年前旱后涝的双重考验下,预估平均亩产仍超110公斤,实现了丰收。“利用芝麻、向日葵等特色油料作物耐盐碱、耐瘠薄、抗旱节水的特性,在盐碱地上实现稳产增收,是修复和利用盐碱地可持续发展的高效途径,目前已初见成效。”山东省农科院经作所特色油料创新团队负责人、研究员赵军胜说。

专家学者、芝麻加工企业代表等汇聚一堂,深入研讨盐碱地芝麻产业发展的相关事宜。

品种观摩结束后,专家学者围绕加快耐盐碱芝麻新品种选育攻关、推动示范推广、加强芝麻全产业链创新等开展深入研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芝麻研究中心研究员苗红梅、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张艳欣、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经作所研究员赵军胜分别以《宜机收芝麻新品种选育研究进展》《芝麻耐盐种质基因鉴定与材料创制研究进展》《黄河三角洲“以油治碱”特色油料作物产业高质高效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为题,作了主旨报告。

交流会上,张海洋提出,要加速抗除草剂型芝麻新品种的选育,以根本解决芝麻间定苗和芝麻田杂草防除难题。除了培育新品种,今后还要研发农机农艺融合的配套栽培技术,制订黄河三角洲盐碱地芝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陈茹 通讯员 李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