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炉庄的木匠三次“调向”

2024-08-15 15:13:40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铁炉庄村位于鄄城县阎什镇,是个老木匠村,全村不到300户人家,却有20家土生土长的企业、20余个家庭作坊,它们都以加工、售卖木制桌椅为主。其中,约5家企业平均日销售额超4万元。

从凭着老手艺维持生计,到接二连三的兴厂办企,数十年间,铁炉庄村抢抓风口,三次调整生产方向,使得村中木材加工产业兴旺至今,实现家家盈利。夏秋交替之际,记者来到村中,实地探访其木业发展之路。

张正亮夫妻俩是祥坤家具的工人,两口子每天大约挣350元的加工费。

靠制作耧车

起步发家

讲铁炉庄村木材加工产业的发展,得从耧车开始。20世纪80年代以前,开沟、播种的耧车是农家必备的农具,需求量大,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靠着打耧车来养家。

院里搭个简棚,里面放着木头和各类工具。家人分工也明确,妇女忙地里的农活,男人们在院里刨木头,活多再另雇两三个小工打下手。村民自做自卖,村子也因此一点点打出了名声,不仅周边乡镇,连嘉祥、梁山的客户都从这里进货。随着一年年的积累,村民也都靠着这门祖辈传下的手艺富了起来。

“早在20世纪80年代,俺们村里就有四五家‘万元户’,村里会干木工活的小伙子根本不愁娶媳妇。”提及往日,张崇军的脸上满是自豪。张崇军是铁炉庄村的老木匠了,今年63岁,自十二三岁开始就跟着家里学手艺。那时,铁炉庄村的孩子大致有两条路:学习好的,便走出去上学;差些的,跟着家里学手艺。干木工虽说是个苦累活,但有这手艺傍身,到哪去都饿不着。

第一次转型

改做嫁妆家具

20世纪80年代过后,耧车逐渐被铁具代替,但村里的木匠可不单单只会这一样。他们“另起炉灶”,改做嫁妆箱子和款式简单的椅子。那时候农村的姑娘出嫁,有娘家陪送两个木箱的传统,这也是两个大件儿。

夏秋两季是出货的旺季,铁炉庄村的村口常有大货车来拉货。

一直到1990年左右,木箱不再是姑娘嫁妆里的必备品,铁炉庄村只能将生产重心转移,制作以餐桌、餐椅为主的家具。一开始做的样式比较简单,好点的就在桌撑上雕些花纹。村民将成品拉到集市上零卖,或接些定制的活,也挣下一些钱。

可好景不长,慢慢地订单变少了。“做的东西一换再换,以前积累的很多客户都不顶用了。只靠小单子不长远。”铁炉庄村“两委”成员孙兰英说。村民开始重新向外跑销路,骑着三轮车,车斗里装着五六个样品,起早贪黑地到周边县区以及菏泽市里的家具市场摆摊。

第二次转型

仿古家具走出省

在摆摊的这两年里,铁炉庄村逐渐发现了一个新“风口”——酒店仿古餐桌、餐椅。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经济上行,众多酒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酒店桌椅订单量大,一做就是百十个。而且古典风格样式精细,加工费也高。村民在市场上买了几样经典款式的仿古桌椅,回家复刻、改良。样品的结构简单,老木匠打眼一看就能做出来,就是上面的雕花复杂,得费些功夫。

“东西做出来后,俺们带着样品到市里大大小小的酒店谈合作。”张崇军说。1995年前后,村中有十余户作坊已初具规模,周边市区酒店的订单主要由村中的小户做,大户开始扛着样品到外省跑销路。河南、河北、陕西、浙江……出去一趟就是大半个月。做工精细、款式新颖,订单蜂拥而至。也是此时,村中开始接二连三的兴厂办企。

铁炉庄村加工制作的茶桌。

“村里的路连着省道、国道,向西5公里就是高速公路出入口,进货、出货很方便。”张崇军说。那几年的铁炉庄村是真红火,订单量大,要的也急,妇女也跟着上手干。有一回正赶上麦收,家里实在忙活不过来,木匠不好雇,就找人帮着收麦。2000年以后,村中的企业每年都到浙江、广东等地举办的家居展会参展,村中的订单也渐渐趋于稳定。

第三次转型

抓住“新中式”风口

2016年前后,仿古家具市场出现饱和,新中式家具露出苗头,铁炉庄村抢抓机遇,再次调整生产方向。“第一次了解‘新中式’是在郑州的家具市场,当地木匠打了两把椅子,样式虽然简洁,但看着很大气。”梁艳芬是祥坤古典家具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这家企业是铁炉庄村最早一批成立的。

师傅带徒弟是铁炉庄村木工手艺传承的方式。

面对还未兴起的新中式家具市场,梁艳芬是谨慎的。“当时市面上仿古家具仍然是主流,几乎看不到‘新中式’,谁也不敢顶着巨大的风险转型。”梁艳芬买回两个新中式样品,回家思量一番后,决定先将其复刻出一小部分,到浙江、广东等地推广。让她意外的是,南方客户十分认可。销路打开后,梁艳芬便组织工人进行批量生产。3年间,祥坤家具的生产规模扩大了两倍不止,且稳定至今。

后期,随着新中式家具畅销,村中其他企业也陆续调整生产方向。“企业接下订单后,分发到村中的家庭作坊,木匠们计件算钱。”孙兰英说。铁炉庄村的加工户一般是夫妻俩,除去农忙时节,一年能干9个月的木工活,靠企业的加工费大约挣8万元。要说“吃香”还得是五六十岁的老木匠,常有一些定制家具的活找上门,像茶桌、茶几、办公桌椅……一套加工费都在千元以上。

从一门延续百年的技艺,到家家参与盈利的产业,在铁炉庄村,像梁艳芬一样的90后已成为木业发展的主力军。他们从父辈手中接过老厂后,稳扎稳打,逐渐开拓至如今的新局面。目前,铁炉庄村的20家木业企业,年产椅子超50万把,并带动周边5个村的上千个家具加工户靠手艺发家致富。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陈茹 通讯员 任明丽 付帮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