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面积、总产实现“七连增”!新泰粮食丰产中有“技”更有“智”
2024-08-14 16:21:26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7月26日中午,雨后的新泰市果都镇杨家楼村,阳光正艳、热浪袭人,这样的天儿,正适合玉米拔节旺长。
“村东边我这100多亩地,上一季玉米平均亩产超过了2000斤。”地头边,62岁杨中明一边擦着汗水,一边介绍情况,“说出来很多人都不相信。”
杨中明是一家农资店的老板,也是新泰市铸源种植家庭农场的负责人,更是十里八乡出名的种田能手。
杨中明(中)正在与农技专家在田间交流。
果都镇地处新泰中西部,域内多平原,素有“新泰粮仓”之称,当地农资需求旺盛。十六年前,颇有眼光的杨中明就在村里开了一家农资店。在长期服务村民的同时,他也意识到:发挥自己懂技术的优势,规模种地也能挣钱。2015年,他开始流转耕地种粮。
杨中明种地,技术含量满满。比如种玉米,品种不怕价格高,一定要优中选优;耕地时,每亩110斤复合肥作底肥,从不短斤少两;当地人种玉米,平均一亩4500株左右,杨中明能密植到5800多株;3-4叶时,用无人机打一遍“防虫+叶面肥”套餐,大喇叭口期和授粉后各再打一遍;同时,大喇叭口期,进行一次追肥,每亩平均施尿素50斤;授粉结束后,每亩再喷施50克磷酸二氢钾。在杨中明的精心照料下,玉米“吃”得好,长得壮,穗穗都是大长棒,季季都有高产量。刚刚过去的麦收季,他的小麦亩产量达到1450斤。
“我这些技术经验,一是自己琢磨,二是靠学习得来的。” 杨中明总结。平时,只要有机会,杨中明都参加新泰市和泰安市组织的培训班,去年还取得了中级农艺师职称。新技术加身,种田“老把式”把地种得明明白白。
而在宫里镇王家隅村,“95后”新农人、新泰市长川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明峰,最近也是天天靠在地里。他种地,更“讲究”。
“父亲20多年前就开拖拉机,后来流转土地种地,所以我从小对农机、对种地就很熟悉。” 王明峰说。2020年,23岁的王明峰从部队退伍,从父亲手中接过了种地的“接力棒”。
王明峰正在机库内保养农机。
在部队历练过的王明峰,对如何把地种好有自己的见解:“把地种好,最重要的不是靠体力,而是要靠智力。”为此,他专门开辟出了40多亩的试验田,进行肥料、农药的对比实验,并从中找出最优技术方案。日常种地,王明峰善用智慧机械,“在拖拉机上安装北斗卫星辅助驾驶系统进行平地、播种,300多米长的地块,平整误差不超过2厘米,这样雨天就不会积水;行距误差能控制在3厘米以内,行距误差小了,就能多播种一行,相当于增加了3分地,这样总算下来,应用智能机械,一亩地能增加两百多元的效益,关键是智能机械作业效率比普通机械起码提高一成。”
王明峰(左)和专家在田间查看玉米长势。
杨中明、王明峰是新泰市农户科学化、智慧化种地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新泰市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并针对全域地形地貌特点,建立“企业+合作社+基地” 智慧农机产品研发、生产、推广新模式,让农民种地更轻松,粮食稳产增产有了“技智”的强力支撑。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新泰市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单产、总产分别同比增长0.43%、0.72%和1.15%;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9.6亿元,一产增加值69.3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5%、5.2%。目前,新泰全市粮食总产稳定在38万吨以上,播种面积和总产实现“七连增”。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王星 通讯员 赵晓宇 孙其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