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亩田”里巧增收!“犄角旮旯”闲散地起了大作用
2024-08-13 14:42:49 发布 来源:农村大众客户端
“去年,一分半地菊花,上秤后1500多元到手,拿着这些钱,买了一辆电动车。”7月7日,庆云县东辛店镇后邓村村民邓连河看着房前屋后长势良好的菊花,满心欢喜地盘算今年秋天的收成。
大田流转出去后,只剩下房前屋后的边角地,往常也就是种瓜点豆。改种高效经济作物后,邓连河尝到了甜头。
在后邓村,家家户户跟邓连河一样,把房前屋后的边角地利用起来,多的一年增收四五千元,少的也有三五百元。
这是后邓村2023年以来开展实施“半亩田”增收行动给村庄带来的新变化。
“三无村庄”的发展思考
“我们村529口人,耕地640亩,全村年轻人几乎都在外打工,村集体也没有收入。”2013年,在外从事建筑工作的邓长顺回村担任村支部书记,接手的是一个无特色产业、无集体收入、无完善基础设施的“三无村庄”。
面对这样的局面,邓长顺先从党建抓起,一步步打造和谐的干群关系,通过修路、修下水道、建广场等一件件具体实事,增加村庄凝聚力。
可乡村产业的发展困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破解的,邓长顺为此思考了很久。
2022年,在多次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邓长顺将目光锁定在村民家前屋后的边角地上。
“少的三四分地,多的四五分,种好经济作物,亩均增收五六千元不成问题。”村里决定,不碰基本农田红线,在农村零散地、闲散地上做文章;充分利用富余劳动力,实现就近种植、“坐地生财”。
算过经济账,又算综合账,邓长顺和村里的党员一致认为,这是盘活资源、一举多得的好事。
村民屋后种植的金丝皇菊。
2023年初,“半亩田”增收行动号角吹响,全村集中打造11个大地块和若干边角地块,大力推广菊花种植。
村干部先行先试做榜样
改变村民种植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以往,村民都已经习惯房前屋后种一些蔬菜,自家食用,现在让他们改种菊花,比较困难。
后邓村成立工作队,发起了“都来算算效益”的入户讲解行动,发动党员干部和网格员,讲产业、算收入。
“拿金丝皇菊来说,一亩地大概种植3000株,种苗成本300元左右,刨去农药和肥料,正常年份一亩可以带来1万元以上的收入。”邓长顺把自己到平阴县和青岛农业大学考察学习的经验讲给村民,介绍发展前景和合作计划。
与此同时,村干部先行先试、做好榜样。后邓村支部委员邓卫连家前屋后长满菊花,“吸引未种的农户踊跃加入,引导已种的扩大规模。”
“家门口种菊花,活不重,收益高,老两口忙活不累人。”去年70岁的邓维玉从城市搬回了农村,闲不住的他利用闲置地种养菊花,成为了“半亩田”的一员。
以往不起眼的“方寸地”被唤醒,释放了实实在在的增收效应,激发了人人参与的发展活力。
许多村民一辈子没有种过菊花,对于技术、市场心里没底。为了增强村民信心,在推广过程中,后邓村将服务延伸到育苗、管护、采收、销售全过程,努力解决种植户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带领村民播下增收致富的“金种子”。
“第一年,我们从外地引进了11万株菊花。”邓长顺说,“第一年菊花苗免费送,以后我们考虑是让村民有点投入,提高责任心,把这‘半亩田’种好。”
八个村一起发展
种好菊花,首先要打好苗基础。苗壮田肥,才能丰产丰收。为此,后邓村专门划出6亩地用来育苗,建设了菊花育苗车间。
销路窄是很多村民担心的问题。为了畅通产销衔接,经德州市委政法委派驻第一书记张秀松推动帮促,后邓村与多家企业签订保底购销协议,降低了农户生产风险。同时,积极推行订单农业,建立稳定的产销渠道,实现多方互利共赢。
后邓村党支部书记邓长顺(右)和德州市委政法委派驻第一书记张秀松在菊花育苗棚。
“去年,我们举办了首届后邓村菊花文化节,以菊为媒、以菊搭台,推动乡村振兴提质增效。”东辛店镇党委副书记刘晓明说,该镇在政策扶持、人才引进、推介招募等方面做好保障,全力支持后邓村发展特色产业。
去年后邓村举办了首届菊花文化节。(资料图)
在去年种植的基础上,今年后邓村联合辛相聚党建联合体内的7个村庄一块发展,利用房前屋后和庭院中的闲置地块种养菊花,“后邓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负责提供幼苗,成花包回收,预计今年菊花产量同比增长30%以上,产值翻一番。”邓长顺说。
如今,既要“埋头种田”,更要“抬头看市场”。“等种植规模上来了,还要向深加工延伸,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邓长顺介绍,“目前已经注册了‘厚邓’农产品品牌,通过与第三方公司合作,加工菊花茶和菊花水饺等产品。”
邓长顺认为,后邓村一年来的实践证明:“半亩田”增收行动投入少、见效快、带动性强,成效好于预期,是现阶段农民实现增收的一个靠实路径。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张超 通讯员 马俊良 马新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