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论丛|丁萃华: 激活乡村振兴的“最大变量”

2024-03-27 15:43:13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丁萃华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协调生态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要同时做好乡村生态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新增长两篇大文章。

费县地处沂蒙山区腹地,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山东省发改委批复的第一批“山东省省级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地区”之一。费县积极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抓手,围绕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和“五个乡村”建设,着力破解农村产权要素拓展转化的“堵点”、乡村振兴投入不足的“痛点”和生态资源“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的“难点”问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主要做法

深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修复,提升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夯实乡村振兴生态基石。

在现有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的基础上,积极引入社会资金,统筹推进沂蒙山(费县)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完成矿山修复等基础环境类、土地整治类、林草湿生态修复类以及水环境治理类的山水林田湖草修复工程,选择重点区域打造优美的生态环境,着力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保证优质生态产品的持续供给。

统筹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推进系统治理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拓展激活美丽乡村经济。

该县以朱田镇为主要区域,对土地整治后的耕地进行统一流转,依托上级扶持政策和招商引资增加资金投入,着力打造规模化精品农业,促进当地农民增收;以生态环境导向的EOD模式开发为主,对莲花河、柿树底河小流域生态治理、上冶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后的生态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合理规划建设滨水森林生态廊道,建设森林人家、特色民俗等基础配套服务设施,提档升级乡村旅游,推动文旅和康养等服务产业发展,探索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综合开发一体化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坚持改革赋能,建设活力乡村健全资源集中收储、运营机制,盘活县域自然资源。

针对生态资源转化赋能中心收储力度不足问题,在系统摸清县域资源家底的基础上,构建政府部门、运营国企、乡镇等多方协同的运作体系,以乡镇行政区为单元推进资源收储整合和优化提升,健全赋能中心资源集中收储机制。出台生态资源转化赋能管理办法,探索租赁、赎买、托管等多种形式组合的资源流转方式,建立自然资源灵活定价机制,根据资源权益属性和产权流转方式,综合运用市场定价、公开竞价等,针对不同资源形成相对稳定的定价方法。推进搭建生态资源转化赋能中心建设成为集项目库、供需对接、市场交易和信用评级等于一体的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及时发布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规则程序、产品目录及企业信用评级等信息。制定平台生态产品交易管理办法,推动将各类生态产品交易逐步纳入交易平台。构建风险可控的评估、交易、定价以及吸引项目资本对接进入等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产业开发经营。

强化政策保障,成立生态资源价值转化赋能工作领导小组,建设善治乡村。

临沂市委、市政府对“两山银行”试点高度重视,市长多次对相关工作提出要求,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两山银行”试点工作。费县高规格成立了生态资源价值转化赋能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组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建立定期工作例会制度,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的问题,形成工作合力。出台《关于推进生态资源价值转化赋能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围绕十类生态资源资产度量、盘活、赋能、授信、交易、经营、变现等目标和路径,相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制定金融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合使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等24个配套文件,形成“1+10+N”制度体系,确保改革试点有章可循。

建设成效

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成效显著

特色经济林产业蓬勃发展。深入推进林长制改革,加快发展特色经济林和林下经济等高效林业。积极发展林药、林菌、林下养殖等立体种养模式,创新推动以森林观光旅游、森林康养及绿色林产品为主的现代林业。全县发展林下经济经营和利用面积23.04万亩,产值10.91亿元。柱子山林下种植实现年收入2940万元,在自身做大做强的同时,帮助周边群众发展枣-金银花(菊花)种植模式,提高了种植户的前期收益,增强了群众依靠林业致富的信心,其中药材种植林下经济基地被评为第五批全国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培育形成了木业、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四大主导产业。加速推进数字赋能,成功揭榜山东省首批“产业大脑”建设试点,2023年新增两化融合贯标认证企业10家,省级智能工厂2家;实施“工业绿色制造”提升工程,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1家、市级3家。深入实施百企技改,技改投资增长28%。2023年木业产业完成规上产值372.3亿元,增长12.8%。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28.9亿千瓦时,稳居全临沂市第一,成功创建全省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试点县。

全域生态旅游发展成果显著。费县成功创建省全域旅游示范区。依托优越的自然禀赋、丰富的人文资源,大力打造康养+旅游产业,提档升级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打造费县大青山—兰陵文峰山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建设精品民宿22家,入选首批“沂蒙乡愁”民宿12家,青山忆旅游民宿集聚区成功创建省级集聚区。2023年共接待游客1090万人次,增长189.5%。

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不断提升

生态绿色本底不断巩固。生态修复和国土绿化行动效果显著。山水林田湖草沙修复工程占用整个临沂市沂蒙山区域修复总资金的20%,矿山修复工程已实施项目15个,基本完工4个,正在建设11个;新增南部废弃矿山项目6个,已开工建设2个;8处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已完工2个,剩余6个也已完成总工程量的70%以上。公益林修复与森林质量提升项目已完成23000亩的现场勘查,5项河道已经进入施工治理阶段。大力开展国土森林绿化行动,全域森林覆盖率明显提升。截至2023年底,已完成荒山荒地绿化948亩,其中完成荒山造林10个山头。

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改善。三大污染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效。成立10+1大气工作专班,开展百日攻坚工业企业治理等专项行动,成立大气治理专家团队,投资130余万元聘请第三方公司提供卫星遥感技术支持和数据分析,综合运用走航监测车、微型空气监测站、用电量在线监控等技术设备,开展大气污染物溯源分析,推动污染防治精准高效。2023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改善率全市第3。对全县流域实现从支流到干流分段管理治理,逐级控制,实施省市控断面达标保障行动“一面一策”专项治理。2023年费县获评全省第四批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省首批近零碳城市示范县。

绿色金融赋能途径不断完善

搭建绿色金融服务平台。积极建立组织运营机构,成立生态价值转化的实体化运作平台——“生态资源转化赋能中心”,由费县城资生态资源开发运营有限公司负责运营管理,融合评估机构、担保机构、金融机构等功能,对生态资源进行规模化收储、专业化整合提升、市场化运作。依托生态资源价值转化赋能中心,联合县地方金融中心、有关金融机构、担保机构、评估机构等搭建绿色金融服务平台,进行绿色金融服务模式创新。

创新生态资源融资担保模式。积极探索创新融资担保机制,为生态产品经营开发主体引来更多金融“活水”。对土地经营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等已确权的产权,直接开展抵质押贷款;对尚未或不能确权登记、以前不能被金融机构认可的奇石、古树、古街、古村落等资源性资产,引入山东省农担公司临沂管理中心,以担保、授信、托管、承诺收购等形式为主体增信。

绿色信贷产品创新迈上新台阶。创新推出8大系列金融贷款产品,成功运作“种植贷”“养殖贷”“品牌贷”“强村贷”“社会化服务贷”“木业贷”等普惠金融信贷业务89笔,信贷额度达到1.86万元。其中,马庄镇土山后村以一棵千年流苏树变生态资产为资金,发放“流苏贷”230万元;豆黄金食品有限公司以“豆黄金”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1800万元,云瀑洞天景区以“指动石”为抵押贷款600万元。

(作者:丁萃华,山东省委党校副教授;高增润,临沂市生态环境局费县分局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