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新语|谋划适老产业,让留村老人有钱挣有尊严
2024-03-28 09:07:08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在济南长清区万德街道石都庄村,大棚种植的赤松茸、羊肚菌相继丰收。该村党支部书记王舜平选择发展食用菌,是看中了这个产业干着不累,比较适合老年人。他希望,村里的留守老人通过养菇“有钱挣,心不空”。
当前,留在农村生活的主要是老年群体。他们过了60岁以后,外出打工已不现实,太重的农活也干不了。能不能从事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挣点过日子的“活钱”,对留村老人来说,不是个小问题。
人上了岁数,内心最大的苦闷莫过于感觉自己不再被需要。对留守农村的老年人来说,尤其如此。
像石都庄村,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在当地率先发展起大棚菜种植。他们的拳头产品西红柿为村庄赢得好名声,也让各家各户发家致富。于是,很多人拿出积蓄帮孩子在城里买了房、安了家。后来,又到了城里帮孩子带娃。
现在,孙子大了、不用看了,自己也上了岁数,多数村民选择回村养老。为了子孙,他们奉献了年华,也掏空了腰包。再让他们种回西红柿,已经力不从心了。
生活没有稳定来源,人就容易心里发慌,日子过得空落落的。很多留村老人,头脑中经常闪过这样的念头——自己没用了!如此想法支配之下,他们有了病,也不愿意告诉子女,怕给他们添麻烦。甚至,盼着过年又怕过年,想见到孙子又担心拿不出像样的礼物、掏不起压岁钱。
不得不说,在农村家庭内部,在某种程度上,经济能力支撑着老人的门面。如果手头没几个钱又没有门路挣点“活钱”,老人们何谈生活的尊严?
很显然,年近六旬的村支书王舜平看到了这个问题,并且感同身受。发展适老型农业项目,给老伙们寻个能挣钱的法儿,是他谋划产业发展时优先考虑的问题。
搞农业种植经不起折腾,对留村老人来说更是如此。王舜平盘活原有的大棚资源试种食用菌成功了,但他并没有着急,而是鼓励部分有条件的人先跟进,以积累经验,给更多老年人打好样儿。
近年来,不少地方鼓励农村发展庭院经济、林下经济、家庭旅馆、文旅服务等等,其中很多工作适合老年群体参与。以石都庄村为例,发展适老产业要适合村情并稳妥推进,让适老产业项目真正落地生根,带给老人们踏实而有尊严的日子。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评论员 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