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沭:一村带九村,“成村连片”机制赋能乡村振兴

2024-03-25 10:57:50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近年来,临沭县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成村连片、镇县一体化”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创新探索片区振兴“五联”机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步迈向共富路。

堡垒联筑,“心连心”凝聚强大合力

临沭县以“党建统领、机制联推、阵地联建”统筹“党建、产业、治理”3条专线,推进“联村共建、村企共建”2个共建,实现片区“一村带九村”共同富裕。

临沭县通过片区党委强化统领,对上争取上级部门资金政策、对下统筹协调片区内联村共建、村企共建;健全统筹、协调、督导、考核一体化运行机制,实行党建、产业、治理3条专线推进,就片区“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统筹谋划,开展两个“共建”;统一打造“基层党建、集体经济、人居环境、社区治理、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等6项工作平台,形成片区共建促和谐、党建引领促发展的良好局面。目前,片区实现四星级以上党支部全覆盖、2个“后进村”成功转型,朱村成为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全国乡村振兴基层典型范例。

新建设完成的朱村好望角景区。

人才联育,“手牵手”赋能雁阵齐飞

临沭县全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用“链式、招商、职业、企业”四种思维,在“头雁”选拔培养、“归雁”筑巢回引、“鸿雁”管家服务等方面下功夫,赋能雁阵齐飞。抓“头雁”引领,积极争取选派、提拔重用年轻干部进驻一线,开展“头雁论坛”挂职锻炼、以事练人。带“四雁”齐飞,通过建立人才交流群、在外老乡会、春节茶话会等沟通联系机制,建成600余人的人才信息库,班子成员与“鸿雁”人才“结对子”“一对一”扶持,吸引“归雁”人才50余名、遴选10余名专家教授作为片区乡村振兴特聘顾问。促“雁阵”齐振,统筹片区政策资金、重点项目等资源,培训提升“四雁”人才队伍,先后培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0余个,发展高效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等特色产业12个,20余名“头雁”培育成乡村振兴的行家里手、1名党支部书记获评“齐鲁之星”“山东省劳动模范”。

实施乡村振兴建设完成的朱村沭河大桥。

资源联筹,“面对面”综合调配提升

临沭县全面统筹片区资源整合,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能效。用集团化、片区化思维研究政策,汇聚资源,统筹用好各村居零星资源,变“单兵作战”为“兵团联动”。聘请中国美院、浙江大学规划设计院等专业团队,深挖各村居文化、历史、产业等优势特色,编制红色朱村“一村带九村”整体规划,实现片区建设“一张图”,村居发展“一条线”;将分散在各村的资源、资金、人才等要素整合起来,纳入片区资源库,明确“发展需求清单”,片区党委统筹调配、精准投放,累计盘活土地1.1万亩,闲置房屋200余处,整合各项资金3000余万元实现“百千工程”全镇全域高标准提升。锚定片区乡村振兴目标,所辖村居共同发力、争取政策,先后向连片选派第一书记10人,实施帮扶项目18个、争取资金1500万元;集中纳入“百千工程”连片整治,实施环境整治项目29个、整合资金1600万元。

产业联兴,“肩并肩”实现共同推进

临沭县全速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让有限的资源、零散的产业发展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滚滚产业洪流、拉动群众发家致富的乡村“动车”,朱村片区党委坚持以点带面、以点扩面,实现了民富村强、村强片兴的突出成效。通过能人带动、强村拉动,“村企联建”、“项目共建”、“品牌联名”等方法“先富带后富”,实现片区产业振兴一体化发展。以柳编特色产业为主导,以欧拉、荣华等柳编龙头企业为主干,推行“强企帮弱村”项目,实现“企业、村居、片区”政策、资金、项目共赢,先后培育5家规模以上柳编企业、设置村居加工点15个,带动周边超1万余名群众足不出户从事柳编加工,人均年增收达1.4万元、村集体增收10万元。通过打造“好日子”片区品牌,延长特色产业、农副产品、乡村旅游等产业链,铸就融合“一二三”产的知名品牌。目前,已实现以米植菌包植售基地、岌山蛋品产销基地、知临蔬菜供应基地、朱村现代农业示范园为代表的“菌、蛋、菜、果”四类特色产业项目全覆盖,年产值过3.4亿元。

治理联动,“实打实”助推高质发展

朱村明清古建筑。

临沭县全心聚焦基层民生领域,走出“红色文化引领、人居环境留人、网格治理托底、党群同心铸魂”的基层治理新路径。当地以红色文化引领为先导,将朱村钢八连、马庄“爆破大王”、西山前保卫战等红色故事串联成线,编演“第一碗饺子敬英烈”等红色情景剧,形成“朱村-山前”红色研学线,以红色文化浸润人心;优美环境留人为基调,将片区各村纳入“百千工程”实施村,确定3个村被为“示范村”,带动其余“整治村”连片整治,对片区基础设施提升工程统一规划、集中实施,优先打造新时代沂蒙乡村示范村;网格治理托底为协同,以党建引领网格化社会治理,创新“豆选解纷工作法”“好日子幸福指数”善治平台等基层治理方法,实现两委点题、党员领题、群众参与共建共治共享;党群同心铸魂为民生,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实惠,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通讯员 季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