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半百学艺逾古稀,坚守舞龙二十载

2024-03-11 10:55:17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听村里老人说,小三阳村舞龙历史已有百余年。每到春节、元宵,或是二月二,村里的舞龙队都会抄起家伙什,敲着锣打着鼓,浩浩荡荡地绕着周边四五个村子,耍上一圈,祈求新的一年里能够风调雨顺。

农历二月初二这天,平邑县平邑街道的小三阳村又热闹起来,一进村,还未见“龙”,就已听到密集的锣声鼓点,不一会儿,就看到一位头发花白、精气神儿十足的老人,手上打着镲,走在舞龙队伍的前方。这位老人便是村里舞龙队的队长封绪成,舞龙闹春,他坚持了24年。

封绪成手上打着镲,站在在舞龙队伍的前方。

封绪成年轻时,他只是村里一个看“龙”的观众。身份的转变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末。

那时的封绪成已年近半百,他恍然发现,正月的村子变得安静了。村里会舞龙的,大多是老人,随着年岁增加,有的老人去世了,有的体力不支舞不动了,只有少数人还在坚守,但也没能凑齐一个队。没了锣鼓,少了舞龙,村里的年味儿淡了。

舞龙队员在台侧候场时,已是兴奋不已。

为了捡起舞龙文化,封绪成决定在村里重组一支舞龙队。这事说易,行却难。封绪成要先自己学会舞,才能教别人。在2000年的那个龙年,50岁的他开始学艺。起初,他是在电视上看别的舞龙队如何舞,可画面切换得快,舞龙动作看不连贯,学不及,只能作罢。后来他学着上网,在网上找动作分解的教程,学了好一阵子,才有小成。

学艺的同时,封绪成还要操办舞龙用的家伙什。以前的锣鼓、龙具,早已不知闲置在何处了。没有锣鼓,可以用音响,但舞龙队要是没有“龙”,可不像话。封绪成拿出自家1800元的卖粮钱,买了个“七节龙”。

身着红褂、头戴红帽的演员们舞动长龙,在龙珠的引导下,时缓时急。

“七节龙”要九人把杆,一人持龙珠。在村里凑齐10个人不难,难的是成员没法固定。今天张三有事来不了,明天李四又不得空。后来,封绪成就习惯了谁在家闲着,就喊谁来帮忙演。

封绪成手把手地教,队员们一样样地学。队员学得进度不一,自然有舞得好的,也有舞得不好的。平常队里大多是在土地上练,地面坑洼不平,还有些砂石。不会的队员上来翻转的时候,杆就容易打着地。龙身是钢丝外面包着一层布,里面硬外面软,再从地上一划,“嗤啦”就是一道口子。傍晚回家,封绪成的老伴就帮着用针线缝补。

封绪成偶尔还会扮上反串角色表演扭秧歌。

慢慢地,龙身上的补丁日渐增多,而会舞龙的村民也多了。现在村里的老少爷们,随便喊过来一个,抓起杆就能舞一段。

如今这位“老龙”已到古稀之年,他不知自己还能教多久,也不知道未来组织人员是否也是如此困难,但是他希望,每到正月,村中都会有一条“飞龙”,威风凛凛地穿梭在大街小巷。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陈茹 通讯员 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