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卫星为眸,沿总书记足迹看山东之变
2024-03-06 16:54:39 发布 来源:大众新闻客户端
变,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由小变大,由大变强……改变发生在齐鲁大地的每时每地。
稳,稳中求进,以进促稳,踏踏实实,稳扎稳打……山东奋进的每一步都走得又稳又实。
今天,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山东代表团举行开放团组会议并向中外媒体开放,展示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方向前行的山东,如今是怎样一番新面貌。
在山东发展的关键时期,重要节点,总有总书记的深切关怀和殷殷嘱托,让我们一起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从卫星视角看看这些地方都发生了哪些变化,牢记嘱托、不断奋进的山东又交出了怎样的答卷。
【重温嘱托】
2018年6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万华烟台工业园考察。他强调,要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要有这么一股劲,要有这样的坚定信念和追求,不断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上取得新突破。
【卫星瞰变化】
创新无止境,如今,万华化学能耗更低、质量更高的第七代MDI技术、新一代TDI技术成功产业化,万华聚氨酯产业技术继续引领全球。
【山东答卷】
2023年,山东创新生态持续优化,突出企业主体地位,省级重大科技创新项目90%以上由企业牵头。创新平台提档扩容,全国重点实验室新增10家、达到21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10家,居全国首位。创新人才加速集聚,顶尖人才达到164位,新增省级以上领军人才2028人,5名个人、1个团队荣获“国家工程师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超算互联、画质芯片、植物基因编辑等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工业母机、碳纤维、合成橡胶等国产替代实现突破。1类靶向创新药伊鲁阿克片获批上市。
【重温嘱托】
2018年6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济南市章丘区双山街道三涧溪村考察。他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选好配强党组织带头人,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组织保证。
【卫星瞰变化】
如今的三涧溪村生态宜居、产业兴旺,成功打造成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村。
【山东答卷】
山东加快推动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档升级。2023年山东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531.9亿元,粮食总产1131亿斤、单产899斤,再创历史新高。德州建成全国首个百万亩“吨半粮”示范区。蔬菜及食用菌、水产品产量分别突破9000万吨和900万吨。农产品出口继续领跑全国。建成国家农业技术集成创新区域中心。2023年,山东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76元,增长7.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农村供水水质提升行动启动实施,农村供水规模化率提升到90%。新改建“四好农村路”8406公里,农村危房改造1.2万户。“村村有好戏”“文化进万家”等活动引领乡村文明新风尚。坚持以村和片区为基本单元,全要素推进乡村“五个振兴”,目前,全省启动建设省级示范片区138个,带动市县启动建设片区1300余个,覆盖村庄1.5万个,构建起梯次建设、分类推进的良好格局。
【重温嘱托】
2021年10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营市考察黄河入海口。他强调,扎实推进黄河大保护,确保黄河安澜,是治国理政的大事。要强化综合性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加强水生态空间管控,提升水旱灾害应急处置能力,确保黄河沿岸安全。
2021年10月22日,在济南召开的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山东努力“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
【卫星瞰变化】
水文监测数据显示,近10年来,黄河径流量保持在81.88亿立方米至441.1亿立方米的区间内,水量平稳,未发生断流,亦未发生大的险情。
【山东答卷】
2023年,黄河战略深入实施,山东出台沿黄生态廊道保护建设等规划,黄河三角洲生态修复等230个重点项目扎实推进。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进展顺利。如今,黄河三角洲的野生动、植物分别达到1764种、411种,鸟类由1992年的187种增加到现在的383种,稀有的黄河刀鱼时隔30年重现黄河口。
沿黄9市完成造林20.3万亩,沂蒙山区域治理水土流失2.8万公顷,黄河流域优良水体比例达100%,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连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优水平。山东河段建成各类堤防1543公里、险工控导273处,同时,加快推进在建工程,96处河道整治工程、22座引黄涵闸改建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将于2024年年底主体完工。山东牵头成立黄河流域科创、产教、自贸试验区等30多个联盟组织,成功举办世界入海口城市合作发展大会等50余项重大活动,开展了100余项省际合作事项,积极搭建沿黄九省区合作共赢舞台。
【重温嘱托】
2018年6月10日,在于青岛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表示,中国政府支持在青岛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
【卫星瞰变化】
2022年9月,青岛·上合之珠国际博览中心历时235天建成投用,20个上合组织国家馆全部启动运营,成为全国首个上合组织国家文化体验基地、全国唯一面向上合组织国家的综合展览中心、全国首个上合主题商业综合体。
【山东答卷】
5年来,上合示范区持续搭平台、创模式、聚产业、强主体,区域物流、现代贸易、双向投资合作、商旅文交流发展“四个中心”建设和上合组织经贸学院建设迈上新台阶,“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建设进入新阶段。
山东对外开放持续深化。2023年,山东全年货物进出口总值3.26万亿元。其中,出口1.94万亿元,进口1.32万亿元。山东贸易伙伴更加多元,遍及全世界230多个国家和地区。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中欧班列开行2566列,增长24.7%,“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47.3%。新增国际友城22对。实际使用外资175.3亿美元,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的比重为11.0%。全省重大招商活动签约重点外资项目272个,总投资101.7亿美元。到资过亿美元项目26个,比上年增加4个。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66.5亿美元,占全省实际使用外资的比重为38.0%。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59.6亿美元,占全省实际使用外资的比重为34.0%。截至2023年底,有235家世界500强企业在鲁投资929家企业。
【重温嘱托】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参观考察,并同有关专家学者座谈。他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卫星瞰变化】
文脉赓续,固本开新。以孔府、孔庙、孔林为代表的“三孔”每年吸引着大量研学旅游、文化体验游的游客。2024年春节假期,“三孔”景区累计接待量逾56.22万人次。
【山东答卷】
深耕齐鲁人文沃土,山东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体验廊道、特色文化片区加快建设;文保、非遗、考古取得新进展,全省累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1次、项目24项,“海岱考古”品牌持续擦亮;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影响力持续放大,首批《齐鲁文库》成果发布。目前,全省博物馆六项主要指标均居全国第一,博物馆、美术馆观展人数再创新高,群众性小戏小剧创演经验全国推广。统筹推进美德山东和信用山东建设,倡树美德健康新生活,打造基层示范点2000余个。全省建成154个尼山书院,2.4万个乡村、社区儒学讲堂,探索出“图书馆+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儒学讲堂”等传承普及模式,为弘扬传统美德、涵养文明新风提供了有力保障。实施文化创意赋能山东手造行动计划,山东手造、山东文旅,出圈又出彩。
【重温嘱托】
2023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枣庄市考察。他指出,人们生活水平在提高,优质特产市场需求在增长,石榴产业有发展潜力。要做好品牌、提升品质,延长产业链,增强产业市场竞争力和综合效益,带动更多乡亲共同致富。祝乡亲们生活像石榴果一样红红火火。
【卫星瞰变化】
中华石榴文化博览园地处“冠世榴园”景区核心地带,园内的石榴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是全国唯一国家级石榴种质资源库,石榴种质保存400余份,数量为国内第一、世界第四。
【山东答卷】
在峄城,石榴果成为“致富果”,通过发展石榴产业,石榴产区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3万元。在全省,特色产业不断壮大,累计获批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7个、现代农业产业园15个,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率先突破1万家。菏泽鲁锦、周村丝绸、日照绿茶、蒙阴蜜桃、沾化冬枣等乡土产业不断发展,带动越来越多乡亲增收致富。
监制:娄和军
策划:代玲玲
文案:赵小菊
设计:闵晓萌
卫星影像来源:山东省自然资源厅 山东省国土测绘院
出品:大众新闻客户端
制作:大众舆情调查分析和数据新闻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