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热评|因地制宜,育出“鲁版”新质生产力
2024-03-06 14:07:37 发布 来源:大众新闻客户端
今年全国两会,“新质生产力”毫无疑问是热词中的热词,也是众多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为谋划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方法论,指明了塑造发展新优势的方向和路径。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山东海阳附近海域腾空升起的一枚火箭,是济南下线的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车,是潍坊歌尔展示的一款轻量化AR眼镜……打开齐鲁产业版图,可以清楚地知道,新质生产力虽然是个新概念,但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2023年10月2日,印尼雅万高铁正式启用,该线路使用的时速350公里高速动车组由中车四方股份公司设计制造,这也是山东造高铁列车首次在海外正式投入使用。
从济南、青岛的新能源汽车,到枣庄、济宁的锂电,再到威海的碳纤维、菏泽的生物医药等,山东各地向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力,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升级,走出一条条增量崛起的特色之路。山东近年经济成绩单之所以亮眼,能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挑大梁,就是因为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表现突出。
生产力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更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具有渐进性与继承性,这由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所决定。
这一规律,体现到具体一个地方,就是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特别要注意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正如总书记指出的,“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
因地制宜,山东是块什么地?打造“鲁版”新质生产力,山东该如何发力?
山东是工业重地。工业向来是山东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在全省经济体系中占比接近三分之一。其中,传统产业占比接近七成,是山东经济的基本盘,是高质量发展的立足点和发力点。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对山东来讲,无论是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还是改造提升后的传统产业,都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是要立足自身实际和比较优势,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这是一个先立后破、循序渐进的过程。
2023年12月26日,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技术商业化的示范项目——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在完成168小时连续运行考验后,在荣成正式投入商业运行。这标志着我国在第四代核电技术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山东也是绿色宝地。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看山东,鲁北盐碱滩涂地风电光伏和渤中、半岛南海上风电等一批项目建成投运,光伏发电、新型储能并网装机规模居全国首位,全球首座第四代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投入商运,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助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彰显着山东的绿色转型之效。今天的山东,绿色发展的底色愈发鲜明,新质生产力的动能更加澎湃。这是一场向绿而行、向新而生的蝶变。
山东更要争当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7个国家“双跨”互联网平台赋能千行百业,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晨星工厂+产业大脑”推动数据要素流通应用,探索出数据驱动的服务型制造新模式;超算互联、画质芯片、植物基因编辑等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工业母机、碳纤维、合成橡胶等实现突破。可以说,发展新质生产力,山东集聚了不少经验,展现出良好的势头。这是一种主动作为、勇挑大梁的担当。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
新质生产力之“新”,不仅表现为新科学技术、新生产方式,新产业形态,也表现为新的生产关系。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什么是新型生产关系?是“高效办成一件事”激发动力活力,推动政务服务改革升级,让企业发展有底气、有信心;是制度型开放带来源头活水,让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高效配置,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是人才评价改革畅通成长路径,着力“破四唯”“立新标”,让能者有位更有为……
2023年6月30日,我国首艘数字孪生智能科研试验船“海豚1”在烟台蓬莱港交付并首航。这艘智能船创造了多源信息融合协同探测、智能感知及环境重构、船舶与海洋环境数字孪生三个方面国内第一,打造了我国首个船舶智能系统与设备测试及验证的“海上流动”实验室。
从一项项政策举措里,我们可以看到,新型生产关系,不仅包括更加灵活、开放和包容的生产组织形式,也包括更加注重创新、合作和共享的市场环境和产业生态。通过改革开放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活全流程创新链条,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才能让经济社会摆脱传统增长路径,走上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出发点在人,落脚点也在人。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归根到底是服务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根本要靠人才来创造。充分调动亿万人民的闯劲干劲,营造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社会氛围,就一定能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巩固经济向好势头,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跃升,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