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视频|黄河岸边赶大集,半是生活半生计

2024-02-09 16:04:05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砰!”又一锅爆米花出锅了,瞬间涌起的白烟在冬天的早上升腾得格外欢快。摊主刘先生是个50多岁的汉子,早上7点多,他已经在堰头大集上开工了。

堰头是黄河岸边的一处古老村落,隶属济南市历城区荷花路街道。在这里,逢农历三、八赶大集。2月7日,农历腊月二十八,正是年前最后一次堰头大集的日子。

临近春节,更多年轻人和孩子加入赶集大军,将这处黄河边的乡村大集活力一下子拉满。

爆米花一出锅,让人嗅到烟火气息。

(一)

沿卧牛山路从下面向北穿过济广高速公路,即刻被熙攘的人流所包裹,道路两边是售卖各类年货的摊位。不过,集市最热闹地段在村中的南北主路上。

早上8点多,阳光还很轻柔,气温才刚爬上冰点,年集主街上已人声喧闹。蔬菜、肉蛋、杂粮、小吃以及各类佐料,应有尽有。没错,这里主打“吃货”,全是跟准备私家年夜饭沾边的东西。

40多岁的张先生,正在一处菜摊上招呼客人。他是摊主的朋友,临时过来帮忙。“从小年开始,来赶集的人就明显多了,特别是年轻人和孩子。”他说,最近摊主奔走周边不同的年集上,“忙不过来”。

“出锅嘞!热乎嘞!”蔬菜摊旁边摆着一台做糖炒栗子的机器,身穿棉袄的大高个汉子一边接着跳跃而出的栗子,一边吆喝着。路过的一对母女,不自觉地停下了脚步。汉子见状,递给小姑娘几个栗子说道:“稀甜!尝尝。”

站在一旁的时先生静静地看着,面带微笑。炒栗子的摊位就在他做生意的店面门前。

61岁的时先生老家是泰安,在济南打拼多年。逢到堰头大集,他也在门前摆个小方凳,卖点农副产品。这次是一布袋花生米,已经卖了一多半。

“其实挣不了几个钱。”时先生笑笑,“闲着也是闲着,就当是玩,凑个热闹。”

各种水果是年集上的“速销品”。

(二)

时先生从小没少赶集,能感受到今时不同于往日——过去年前头五六个集就得把年货备好、备充足,现在物质丰富、购买方便,就不用一次买那么多了。

在时先生看来,不少人是来赶闲集的。“逛着玩,也算一种活法儿,就像我卖花生米一样。”他说。

不过,像时先生这样的乡村大集摊主,恐怕并不多。大多数年集摊主,平时就行走在各个乡村大集上,出摊做生意是他们的生计,虽然操劳,但有回报。

比如,崩爆米花的老刘。他来自鲁西南,从23岁起就崩爆米花,后来也轧糖棍。如今,他不但在济南站稳了脚跟,也把孩子供了出来。

虽然摊位并不在堰头大集的核心区域,但老刘的生意照样不赖。“临近过年,生意格外好。”有知情的摊主透露,集上忙一天,老刘能卖出去两三千元的货。

生意好的远不止爆米花,再比如不起眼的瓜子。就在之前的小年大集上,一个瓜子摊创下了纯挣1800元的“纪录”。

热闹火爆的年集,通常能持续一天。但对郑士伟来说,这次也只能在集上忙活半天了。他是堰头村村民,平时在村里的荣和现代农业合作社上班。

当天,他在集上帮忙卖合作社种植的平菇;一共采了22筐,中午的时候就全卖光了。“行情比上个集还涨了,每斤6块钱。”堰头村党支部书记李秋和说,“回头客特别多,咱的蘑菇买回去放得住,炒菜还出数。”

在大集上,一个小女孩趁着热乎吃糖炒栗子。

(三)

“这个集行,挺踏实的。”封庆愿说,堰头大集上东西挺全,价格也合适。上午十点,这位78岁的老人坐在集市一角休息。早上7点半就过来赶集,逛得有点累了。

封庆愿老家在黄河以北的济阳区崔寨街道封刘村,年轻时干木匠活儿。因为拆迁,几个月前他和老伴去了天桥区北徐花园临时租房居住。

“过年了,要跟孩子们一起吃团圆饭,就跟老伴一起来办年货。”封庆愿说,30多岁时,他就曾过黄河来堰头赶集,卖自己做的木器;因为年轻时留有好印象,才大老远过来赶集。

大集和人一样,踏实、稳当才走得长远。

郑士伟是1958年生人,他清楚地记得小时候堰头大集的热闹,“当年出摊的也得有200口子人。”郑士伟说,“仲宫、柳埠一带的村民都推着独轮车来卖瓜果梨桃啥的。”

事实上,“堰头”的历史可追溯至南宋初年,最早的时候有堰头镇之称谓,可见其集贸活跃由来已久。“至于形成现在堰头大集的模样,也得有上百年了。”

临近中午,煦暖冬阳照拂下的堰头大集,烟火升腾,喧闹依旧。戴眼镜的老者拿起一把鲜嫩的韭菜,细细观瞧;健硕的小伙子提了四五袋子年货,还在边走边看;粉衣小姑娘攥着新买的头饰,看了又看……

“我刚才问了,今天集上出了五六百个摊儿。”李秋和觉得,赶集就是你来我往的日子。黄河大集文化是过往,也是现实。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