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味摘|“老款式”VS“新花样”,小村的一场蒸花糕比赛
2024-02-22 10:08:45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1月25日,一场“老款式”和“新花样”的蒸花糕比赛在高唐县赵寨子镇赵寨子村开始了。
俗话说,“巧手蒸花糕,日子节节高”,聊城地区有过年蒸花糕的习俗,基本进入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忙活了。这一天,村民张书梅打算先蒸几个尝尝。
下午两点,记者在张书梅家门口看到她和丈夫抬着一个面板,从胡同口正往回走,“俺家的面板小,又去借了一个大的,今天来的人多,咱们多做几个!”说着,张书梅把记者领进屋内,已经有五六个邻居聚在这里了。
“俺们来打打下手,沾沾喜气”
“我们年轻的不会做,今天来学习学习。”
……
屋内笑声此起彼伏,十分热闹。
高唐县赵寨子镇赵寨子村张书梅家里,几个年轻妇女正在研究着怎么做花糕。
端着发好的面,所有人凑到客厅,加上张书梅,一共七个人。客厅里南北并排摆着两张桌子,两张桌子上各放着一个面板,七个人自然分成了两个队伍,北边的队伍,是村妇女主任朱成云和另外四个年轻妇女,南边的队伍,是张书梅和75岁的耿贵英。
“你们都是手巧的年轻人,俺俩是老妈妈儿(对年长妇女的称呼),咱们看看到底谁做得好看。”耿贵英打趣道,今天要用自己做的“老款式”和年轻人做的“新花样”比试比试。
朱成云带领的年轻队伍做花糕的经验少,她们打开短视频平台,找到教学视频,一步一步学着做。张书梅和耿贵英作为做花糕的老手艺,都不用“打腹稿”,动作熟练而麻利。
高唐县赵寨子镇赵寨子村村民耿贵英正在做花糕的底座。
耿贵英把揉好的面团擀成一个圆饼,用叉子在边上按出一圈条纹,每隔三个条纹划上一刀,捏成树叶状的花边,花糕的底座就做好了。接下来在底座中央铺上一层煮好的蜜枣,周边装饰一圈“佛手”形状,或包着蜜枣的花瓣形状的面团,上面盖一层比底座稍小的圆饼,再铺上一层蜜枣和装饰,最后再盖一层边缘带花边的面饼,装饰上一朵花,花糕就做好了。
做好第一个后,耿贵英又开始做第二个,她边做边告诉记者,当地的花糕除了用来祭祀、供奉,过年送人花糕做礼物也是很重的礼节,尤其女儿新婚后第一年回门省亲,娘家妈要做一个大花糕,让女儿带回婆家,一共带三年,每年做得都要比前一年更高,代表着步步登高,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赵寨子村妇女主任朱成云带领的年轻妇女做的花糕。
“俺来看看你们年轻人做的咋样了。”张书梅和耿贵英做好两个花糕后,朱成云带领的年轻队伍也做好了,她们在花糕的每一层都做出了不同颜色、不同花样的装饰,显得更加漂亮、精致,耿贵英笑呵呵地说道,“‘新花样’到底是比我们‘老款式’好看,但是俺们两个老妈妈儿做了两个,你们五个人做了一个,你们有质量没数量呀!”
做好的花糕放进锅里准备开始蒸。
伴着一串串欢乐的话语,花糕开始上锅蒸了。每个人都满脸期待,时不时跑去厨房看几眼。
“花糕蒸好啦!”30分钟后,张书梅的丈夫一声吆喝,所有人都聚到厨房,挤在锅边,揭开锅盖后,面香味、枣香味一起扑面而来。
“真漂亮呀!先别急着端,我拍个照片!”朱成云把拍好的照片发到了赵寨子村的微信群里,打算炫耀炫耀。
刚蒸好的花糕。
这时候,张书梅的孙女们也放学回家了,看到漂亮的花糕,嚷嚷着自己也要学。张书梅告诉记者,她从小跟着母亲学做花糕,又把手艺教给了儿媳妇,但是孙女们她就不教了,现在短视频平台里什么新花样都有,比她的“老款式”更新颖,更漂亮,等孙女们再大一点,她就和小孙女们一起重新学习,做出更多、更好看的花糕。
耿贵英把蒸好的花糕分给孩子们吃。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衣春悦 李新宇 通讯员 李云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