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黄河过大年·视频|六旬榼子手艺人 匠心传承四十载

2024-01-18 12:10:21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摘要:


榼子,是胶东地区常用的一种带有图案的面食模具,每逢七夕、春节等节日,或家有喜事时,人们都会用榼子做出寿桃、莲蓬、小鱼等各式图案的饽饽。青岛市即墨区龙山街道的葛村榼子久负盛名,其制作技艺传承了200余年。2019年,葛村榼子制作技艺被列为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4年1月11日,即墨古城的葛村榼子店铺里,葛村榼子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承厚坐着小板凳,正叮叮当当地雕刻着一只小鱼。“先要根据画样在木头上挖出一个鱼形凹槽,再在凹槽内刻出鱼体各部分的轮廓,接着就是雕刻细节,这也是最麻烦的一步。”说着,王承厚拿起刻刀开始雕刻细小的鱼鳞。

他落刀干脆利落,刀刀精准有力,每个花纹都是一次成型,线条流畅,纹路饱满。不到20分钟,拂去木屑,原本生涩、死板的木材上浮现出一条活灵活现的小鱼。完成花纹的雕刻后,还要打磨、抛光。

王承厚做榼子的起因是少时的兴趣,能够坚持40多年,是因为一份传承的责任。他告诉记者,现在用榼子的人越来越少,再加上机械化的冲击,很多手艺人都逐渐离开了这个行业。为了更好地传承,除了做出更多符合现在年轻人审美的图案,在2017年,王承厚走出村庄,到即墨古城开起了店铺。他认为古城作为旅游景区,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且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葛村榼子,进而推动榼子的宣传和传承。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衣春悦 通讯员 尹超 于思玮 孙静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