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有好戏|扎根山村73年生生不息,桃花泉村传承传统大戏

2023-09-22 11:27:06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在桃花泉村村西古老的迎仙桥边,一棵树龄400余年的古槐树依然奋力撑开了碧绿的伞盖,古槐树边一棵一尺多粗的小槐树,也竞相伸展着枝叶,填补着老槐树没有遮盖到的地方。

树下清澈的小河对岸,是3间简朴的小屋和屋前钢管搭建的舞台框架。这里就是桃花泉村老少看了73年桃花泉大戏的地方。

微凉的秋风顺着山谷吹过,在舞台上说几句话就能随风传出好远。这个古树河水边的戏台,有种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感觉。

古树绿荫下河对岸的舞台。

“村里唱大戏的时候可热闹了,树下,桥上,树后的山坡上都是看戏的人。以前最红火的时候,夏冬两季的演出,周围十里八乡的村民都会来看戏,人多时能上千。村里上到80多岁的老人,下到10多岁的孩子,都能披挂上阵,一连唱上几天,人们还是意犹未尽……”9月15日,淄博市博山区域城镇桃花泉村党支部书记崔宝成介绍道。

村两委委员苏文华是桃花泉剧团的主要演员之一,花旦、刀马旦她都是信手拈来。没有上妆,站在戏台中央的她,乍一看和普通村民没啥区别。“放戏服和道具的房子,是10多年前村民徐宝利捐建的,当时村民郭锋一块用村里的钢管焊好了舞台架子,我们村的剧团才终于有了这像样的‘根据地’。”苏文华介绍道。介绍完剧团情况,记者开始翻看她身穿各色戏服,在台上精湛表演的视频。看完视频,再看她挺身、抬眼、手指微抬演示台步时的身姿,记者耳边似乎又瞬时响起了铿锵的锣鼓梆子声。

演出剧照。

桃花泉村的大戏,起源于1950年,当时桃花泉村从外村请来剧团演戏三天。后来,村里人便商议成立自己的剧团。他们用抬石头挣来的工钱,购买了最初的演出道具和服装,还从莱芜请来莱芜梆子师傅学起戏来。这些年来,演出的道具和服装不断传承添置更新,村里排演的几十个传统剧目和创新剧目也演出至今。

村里向区文化局上报了《对花枪》《刘连征东》《反西唐》《避风簪》等18部大戏,村里部分演员还参加了博山区文化馆举办的器乐伴奏等培训班。2020年之前剧团还承接了博山区的送戏下乡任务。“区里的各个乡镇,有的镇一场,有的两场,我们村一出场就最少是二三十口人,大伙儿相互照应着帮着上油彩、勒头、穿戏服,这些戏都是大戏,人少了没法唱。”苏文华说道。

“桃花泉大戏在我们村传承了4代人了,今年87岁的盖恒博年纪大了唱不动了,还舍不得放下戏,就主动管起了箱盖,就是管理服装,帮助演员穿衣服啥的。现在还有很多十一二岁的孩子就跟家里老人学着上台跑龙套。”剧团里75岁的鼓手盖元增说,“我们桃花泉的大戏,人多排场大,唱腔传统,这样的戏有气势更好看。但现在面临的问题也在这儿,一场演出最少就需要七八辆车接送演员,人吃马喂的费用比起几个人的小剧团高多了,但是眼下演出的补助还不够这些费用支出,所以近年来的演出也少了些。好在我们村70多年传承下来的道具服装等老底子厚实,村里人也是真爱唱大戏,所以有些大剧团都不太唱的剧目,我们还都能全本演出。”

演出剧照。

临近的莱芜区那边的几个村子,近年来通过发展旅游,村里的小剧团给游客唱戏演出,挣起了游客的钱。桃花泉村的村民闻讯后感觉有了新盼头。

地处岭西景区的桃花泉村,虽然村名中带着泉字,但以前村里没有水井,村民吃水困难。2018年,村里才克服重重困难打出了第一口井,并配套上了自来水管。解决了吃水问题后,立马就有村民就在村里新建翻修了住房。2020年,村里新修了3公里水泥盘山路,原先独轮车都上不去的撂荒山地,被村民盘活种上了三四百亩庄稼。随着村里文化大院等各种设施逐步升级,这个美丽的山村,一步步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村里的小米今年获得了丰收。

“我们村在岭西景区范围内,这里是‘水晶小樱桃’主产区,每年都有樱桃采摘节,我们借着采摘节的时机吸引了很多游客来村里游玩、拍摄、写生。我们还设想下一步联合其它有大型景点的村庄,把游客引流到村里来,看传统大戏,体验我们村淳朴的民风民俗、石头老房子和各种特色农产品,把我们的大戏更好地传承下去,留住桃花泉村的戏韵戏脉。”崔宝成说道。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唐峰 通讯员 周洁莹 田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