亩产716公斤,创我国千亩方花生单产纪录

2023-09-21 09:18:13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蓝天白云下,挺直的茎秆、碧绿的叶子,望着眼前这片长势旺盛的花生,石河子市惠利农业种植合作社理事长黄世平对丰收充满期待。

这片花生示范田位于新疆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一四七团二十连,由石河子市惠利农业种植合作社管理。

9月18日上午,由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农业科学院、新疆农垦科学院等单位的研究员组成的测产验收组,正在示范田中紧张工作。

同样充满期待的还有,专程从3000余公里之外的山东济南,赶来的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的科研人员。

经过选点、丈量面积、刨收、摘果、去杂、称重、计算等一系列步骤,12时许完成测产。测产验收组组长、新疆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雷中华宣布结果: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新疆农业科学院和新疆农垦科学院作为技术指导单位的这片1000亩的花生高产示范田,选用花育60号为栽培品种,以机械化单粒精播为核心技术,每亩播种14000粒,配套水肥一体化和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亩产716公斤,创我国千亩示范方单产纪录,为新疆扩大花生种植面积,提高单产和种植效益打下了坚实基础。

测产验收现场。

单粒精播技术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万书波带领花生栽培与生理生态创新团队研发的新技术。多年试验示范结果表明:采用这项技术较常规双粒穴播栽培增产8%以上,节省花生种子20%。

“2015年,我们运用单粒精播技术,在玛纳斯试验站种了6亩花生高产攻关田,由于没有掌握技术要领,没有达到预期的高产目标,试验最终失败。” 新疆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苗昊翠坦言,他们联系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向万书波研究员求教。

恰好,万书波研究员正在酝酿一个计划:把单粒精播技术由山东等地推广到地域广阔的新疆,为国家增产更多的花生,更多的油料。

双方不谋而合,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通过试验示范,争创花生高产,扩大种植面积。之后,围绕实施方案和步骤,他们多次进行电话、微信沟通。

第二年,即2016年,万书波选派团队骨干成员张佳蕾博士和山东省花生研究所研究员陶寿祥赶赴新疆农科院,双方携手开展花生高产试验示范。

张佳蕾记得,抵达新疆的那天是4月25日,当天下午下了飞机,他们便与新疆农业科学院的李利民、苗昊翠一起乘车,来到玛纳斯试验站。起垄、开沟、播种、覆土、铺设滴灌管、喷洒除草剂、盖地膜——一切步骤都严格按照单粒精播技术的标准要求认真完成。其中,最大的变化在于:改变传统的平种为起垄种植;同时对种子质量严格把关筛选,这也是成功的关键。

之后,精心管理,经历了风吹日晒。金色的秋天到了,9月25日,专家们走进试验田,实打验收,亩产752.7公斤,一举打破新疆花生高产纪录。

从此以后,课题组在新疆玛纳斯进行的花生高产栽培试验一直没有中断。另外,在新疆哈密市陶家宫乡新设了一个高产攻关试验点。花生试验示范田的面积由最初的3亩,逐步扩大到5亩、10亩、60亩,直到2000亩。

秋天来临,高产示范田里花生植株依然青枝绿叶。

期间,万书波研究员带领张佳蕾、郭峰、王建国、李新国、张正、杨莎、康建明等团队成员,多次到新疆试验示范田中,讲授关键技术,现场解答疑问。

起初,对于花生单粒精播新技术,当地种植户面露疑色,抵触心理浓重。在他们看来,单粒播种不保险,一旦大面积种子不出苗,则会严重影响产量。再加上,当地原来以种植棉花为主,许多人根本不懂花生的种植和田间管理。面对这种局面,科研人员耐心讲解,同时先示范,成功之后再逐步推广这项新技术,扩大种植面积。

试验示范时,还曾遇到自然灾害的侵袭。2017年5月中旬,花生刚刚出苗,一场寒流突然袭来,当地种植户不知所措。苗昊翠说,他们也没有经验。于是,跟万书波团队电话联系请教。

接到电话,张佳蕾急忙乘坐飞机,从山东济南赶到新疆乌鲁木齐,又驱车来到试验田,经过现场调研,给出补救方案:喷洒芸苔素和茉莉酸甲酯等生长调节剂,进行促苗。

在新疆开展的花生试验示范,结出丰硕果实,赢得种植户的称赞,得到有关部门的肯定。2022年,山东省农科院与新疆农科院联合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课题“花生绿色优质丰产高效智慧生产体系研建和应用”,获得批准。这个为期两年的项目,进展顺利,今年取得大面积丰收。

万书波研究员(右四)站在示范田中,与科研人员交流花生高产技术。

9月18日中午,站在石河子市惠利农业种植合作社的花生示范田里,面对青枝绿叶长势旺盛的花生,万书波特地叮嘱黄世平:现在不要急于收获,再等大约10天收获,每亩还可增产50公斤左右。

“亩产716公斤了,还能增产?”过去一直种植棉花,改种花生只有两年的黄世平,脸上露出惊奇的神色。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通讯员 王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