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好气质,这样“养”出来

2023-09-12 10:17:21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初秋的高密,天朗气清,花繁叶茂。广袤田畴间,走过一个又一个村庄,书声琅琅,歌声阵阵,舞姿翩翩,农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乡亲们精气神持续提升,不断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乡村文化

让生活更多彩

提到农村的孩子,你会想到什么?上墙爬屋的淘气包?肆意撒欢的捣蛋鬼?或是抱着手机不撒手的留守儿童?抛开这些刻板印象吧,来高密的乡村,重新认识一下这些孩子和他们生活的地方——

走进高密市开发区冯家庄村一个普通的农家院,整洁的室内,四壁全是图书,旁边桌子上有一个本子,密密麻麻签满了名字。这是一本借书簿,签下名字的是冯家庄及周边村庄的孩子们。

假期和放学后,孩子们都可以到宝德书院学习课外知识。图为单美华夫妇开设的宝德书院内景。

院子的主人单美华夫妇是张鲁小学的乡村教师。2013年,邻村一个无人照看的孩子在河里溺亡,这件事深深刺痛了夫妻俩的心。他们便腾出自家房屋建起宝德书院,义务陪孩子们阅读、画画、唱歌跳舞、练习书法等,至今已经10个年头。

在高密,村里的孩子们上兴趣班,已变得平常。在单美华夫妇的影响和带动下,高密市相继建成宝德书院仁和馆、胶河馆、柏城馆等9处分院,农村的中小学生们在这里接受免费校外辅导。

单美华老师展示孩子们的绘画作品。

说起孩子们的进步,单美华老师喜笑颜开。

近年来,高密市加快优秀文化资源向农村延伸,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建设,建成7处镇图书馆和3家惠影数字影城,市镇街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村文化大院、公共电子阅览室、农家书屋等实现全覆盖,为农民提供更丰富、更便捷、更对味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学书画、练舞蹈、习拳法……一项项活动折射出高密城乡在物质、审美和人的全面发展上,逐渐趋向高水平供给。

这就是高密的乡村,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农家院,都在向你诉说:我们和以前不一样了。在乡村振兴大潮中,高密乡村正在发生着相似的变化,井井有条的菜园、整洁干净的村道,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村庄又各有特色,你有书院,我有村史馆,你有艺术馆,我有非遗博物馆,文化风貌大不相同。曾经在建设中遇到“物质丰富,精神贫瘠”的阵痛,正因为深挖文化内涵而逐步得到改善。

创新传承

激活振兴元素

傍晚,扛着锄头回家的村民与背着画板的大学生在村头相遇,围绕泥老虎的新造型,聊得热火朝天。这个场景,对于如今的姜庄镇聂家庄西村的村民来说,早已习以为常。

聂家庄西村是国家级非遗——高密泥塑的发源地。村党支部书记聂传书说,全村235户人家中,常年做泥塑的有20多户,但到虎年,全村男女老少几乎齐上阵。

聂家庄西村235户人家中,常年做泥塑的有20多户。

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聂家庄西村的面貌正变得越来越有企业范。

依托泥塑产业的客流,聂家庄西村将闲置多年的小学改造为非遗工坊,设置了研发中心、体验教室、生产车间等十几个功能区。据了解,仅“泥叫虎”一款产品,一年就能生产40万个。

这两年,在清华大学、山东艺术学院等院校的大学生、美术家的发掘和帮助下,聂家庄西村形成了传统泥塑的新风格——从传统泥虎到文创虎,其无拘无束的构思、鲜明热烈的色彩,蕴含了村民的生活哲学与独特的美学感悟。

随着高密泥塑市场不断扩大,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留在家乡,围绕泥塑的制作、营销创业。27岁的聂森玉,回乡已有两年,如今就在非遗工坊上班。33岁的聂鹏,在继承传统手艺的同时,积极创新,通过颜料替换解决了泥塑褪色问题;他设计出韵味十足的包装,让泥塑价值提高不少……

更多的人在传统文化里找到了乡村振兴的“密码”。2021年,聂家庄西村联合聂家庄东村、南高家庄村等周边村,成立高密市昌盛泥塑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主要业务是泥塑产品制作、批发、零售等,建立起一条泥塑产业链。最多时有120余名艺人参与生产加工,月均加工量突破1.5万个,年销售收入达1000余万元。

在位于聂家庄西村的泥塑文化艺术馆内,游客看着形态各异的泥塑流连忘返。

今年暑期,一批又一批的外地研学团队来到聂家庄西村,体验传统泥塑的魅力。高峰时,这里一天能接待六七个研学团队,有近千人之多,带动周边涌现出多个采摘园、农家乐。

小小的高密泥塑,让乡村迸发出了新活力。

治理有效

涵养乡风民风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

近年来,高密市不断延伸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的触角,将美德信用建设融入乡村治理,大力推进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积极推行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等治理方式,不断提高乡村治理水平。

8月31日,胶河社区张家庄村村干部孟祥梅翻开久未动过的文明积分登记本,心情有些“郁闷”:“第一年来登记的最多,有100多人次,后来慢慢变少,今年这都到8月底了,也没有一个人来登记。”她感觉自己分管的文明积分兑换工作被村民“忽视”了。

胶河社区张家庄村的村干部孟祥梅翻开久未动过的文明积分登记本,心情有些“郁闷”。

不过,村支书张新喜却喜笑颜开。他告诉记者,从2017年起,张家庄村开始推广文明积分活动,“村民做好事就有积分,积分可以到村里兑换米面油等商品。”他们还把重点推进的工作和文明积分结合起来,以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有效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积分制作用几何?去年,张家庄村取消了村内垃圾桶,垃圾统一扔到村外收集点;今年1月,取消了环卫工,村里卫生改由村民“自扫门前雪”。记者在村内走了一圈,不禁惊讶于这里的干净:路边、墙角很难看见一片纸屑。整齐漂亮的街道绿树扶疏,房前屋后干干净净,处处生机勃勃。

最让村民宋世强开心的,是和谐的邻里关系。他指着敞开的大门说:“许多人家从早到晚都不关,孩子的玩具都是放在门口,从来不会丢。”

张新喜笑着告诉记者:“文明积分登记簿用得少了,说明我们村这么多年推行的村庄治理方法是有效的。”

治理有效是乡风建设的重要保障。为更好地激发广大群众的内生动力,有效推动文明乡风建设,高密市不断创新村民自治新理念。

每月18日,柏城镇柏城村的村民便会收到一份村报——《村民月讯》。村报从2001年开始“出版”,到现在已经23个年头。20多年间,通过这张村报,将村务置于党员、群众的监督之下,将好人好事变成村民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

每月18日,柏城镇柏城村的村民便会收到一份村报——《村民月讯》。图为历年的《村民月讯》。

村支书黄亦成告诉记者,柏城村是镇驻地村,全村2450口人,上百家企业,村大人多,人员流动性强,大事小情要通知到每家每户难度不小,村干部就琢磨出给全体村民定期发张明白纸的办法,将大到村里的发展规划、村集体产业收支,小到村民的低保申领等事项刊登在上面,村民在家就能查看村务信息。

“村务流程更规范,大小事更全面更及时晒在阳光下。干部干得清白,群众看得明白,支部干事更能聚力。”黄亦成笑得眉眼弯弯。

村支书黄亦成介绍《村民月讯》在村庄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村支书黄亦成向参观者介绍《村民月讯》的内容。

如今,高密正大力推动“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迈进,全域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三级阵地,建成一批“百姓学堂”“德邻客厅”,陈规陋习得到有效遏制,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形成。

高密注重推动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硬件与软件相结合,努力把农村建设成农民身有所栖、心有所依的美好家园。

若问如今高密的乡村生活怎么样?采访中人们的笑脸,或许就是最好的答案。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郭杰 通讯员 王喜进 周展 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