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扬帆小清河·回溯| 车水马龙繁华地,航运变迁起伏时
2023-06-15 09:56:10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临水而居的人,对桥总有着特殊的记忆与情感。张平也是如此。
6月6日,站在小清河畔,张平指向西边不远处的三孔公路桥说:“这就是现今的黄台板桥,也叫历山北路桥,最早的板桥建在它往东30多米的位置。”
板桥是座桥,也是一个村。在历山北路与小清河交汇处东南角的树荫里,一块石碑上刻着5个大字:黄台板桥庄。石碑背面的文字写道:“该村距黄台山一公里,位于小清河南北两岸。1875—1908年间修了一座木板桥,取名黄台板桥庄。”
在历山北路与小清河交汇处东南角的树荫里,一块石碑上隽刻着:黄台板桥庄。(记者 边良 摄)
黄台社区在济南市天桥区北园街道辖下,位于小清河北路以北。不过,“黄台”却是个更大的区域概念。
作为板桥社区党委委员,张平对当地的历史掌故多有研究。“黄台,泛指周边好大一片区域。”他提到了北园大街路南的黄台火车站,甚至远在5公里外的黄台电厂。当然,最想说的是近在眼前、曾经的黄台港——小清河沿线史上最大港口。
板桥社区居委会主任张平指向身后,那里是以前黄台港的南岸码头所在地。(记者 边良 摄)
黄台港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1904年,胶济铁路建成。1905年,胶济铁路黄台站有了到黄台港的铁路专用线。同年,修建了黄台港通往黄河岸边重要港口——泺口港的轻便铁路,实现了小清河与黄河的联运。
水陆通达、商贾聚集,板桥庄到处是饭馆、大车店,还有了银行、邮局、西医诊所……原本只有30余户人家的偏僻之地,从此车水马龙、人声鼎沸。
从最初的木板桥到1964年改建为铁桥,再经1988年、2007年两次拆旧建新,黄台板桥见证了小清河航运的变迁起伏。
如今的黄台板桥是历山北路跨越小清河的三孔钢筋混凝土公路桥。(记者 边良 摄)
小清河的开凿始于宋金之际,初衷是将渤海所产之海盐运往济南。此后八九百年间,盐一直是小清河货运中最重要的物资。
“当年进港货物除了盐,也有棉花、苇箔等农产品。”67岁的板桥居民闫子华记得,“还有地瓜干,到港后就近送到山东酒精总厂。” 闫子华的父亲是山东酒精总厂的职工,他在1982年顶替接班进厂。之前,他在码头上干过装卸工。河水流淌出闫子华挣钱养家的岁月,也记录下他美好的孩童时光。
20世纪70年代以前,小清河水清鱼翔;船队往来,船员直接从河中取水做饭。闫子华和小伙伴们在河中捞鱼、嬉戏,还“伏击”过运西瓜的船。
1969年中秋节,闫子华在河边逮到一对海螃蟹。谁知道它们是坐了多久的船、赶了多远的路,才送上门来的呢?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足够13岁的少年跟小伙伴们吹上一阵子,令67岁的板桥大爷至今回味……
张平比闫子华小5岁。在他看来,1964年开启胜利油田大规模勘探开发建设,令黄台港愈发繁忙。
“当时叫‘九二三’。”闫子华与张平异口同声,“大批建材从这里顺流而下,黄台港为支援石油会战起到历史性作用。”原来,胜利油田发现之初,为了保密而称之为“九二三厂”。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小清河成为济南唯一的排污河道,河水污染、河道淤积,1997年彻底停航。黄台港,随之消逝在时光深处。
2007年,小清河综合治理工程开工仪式在黄台板桥举行;2017年,济南市打响小清河水污染治理攻坚战……
6月6日,在济南黄台板桥附近,河道清理工驾着船清理小清河面上的垃圾。(记者 边良 摄)
“水好了,又有人来钓鱼了。”板桥社区党委副书记李洪军说,“那条板桥人身边的清水河回来了。”
板桥还是木板桥的时候,有镇水兽静守桥头;如今的钢混板桥,在水中桥墩东西两侧,镇水兽仍向流而立。“这是沿袭,更是祝愿。”张平希望,曾经的“黄金水道”在复航之后一河平安、两岸发达。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边良 祝超群 刘晓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