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档升级看麦收|“高标准”带来高产量

2023-06-10 11:38:39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三夏时节,沃野如诗如画,麦收大幕在山东省徐徐拉开。6月8日,伴随着收割机的轰鸣,沂南县蒲汪镇张家汪湖村党支部书记张胜祥难掩喜悦,据他初步测算,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种植的210亩小麦,平均亩产比去年提高了50斤以上。

“去年给这片地施用了约100吨有机肥。”张胜祥说,“地力提升了,自然高产。”

如张胜祥所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离不开“高标准”的良田。麦收之际,记者走访了我省多地,看各地是如何让一块块土地成为丰产田,带来“高产量”的。

“营养餐”“智慧水”

土壤增墒保丰收

在张家汪湖村麦田不远处的集中堆肥点,还存放着村合作社堆的300多吨有机肥,收完麦子,社员们就会将它们撒施到地里。让张胜祥高兴的是,得益于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这300吨肥由合作社自主收集、处理、施用,节约成本约70%。

在沂南,收完麦子的地块,已经开始撒施有机肥。

“近年来,农户普遍认可了有机肥对地力提升的作用,但购买有机肥对种植大户、合作社来说仍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夏伟介绍,沂南县按照养殖收集、中间转运、种植利用的思路,在全县选出粪肥推广服务主体19家、田间堆肥主体95家,推广堆肥技术,带动其自主堆肥,大大节约了有机肥的施用成本。

“我们根据不同地力条件、作物、产量目标,科学确定粪肥还田量和替代化肥比例,提升地力,确保作物养分需求。”夏伟说。

截至目前,沂南全县共计还田粪肥50624吨,完成推广应用还田面积106104亩,全省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累计推广粪肥还田应用面积达460余万亩。

在齐河县,229万亩麦田则吃上了“私人订制”的“营养餐”。县土肥站站长司庆臣介绍,齐河县农业农村局依托第三方公司,开展了测土配方智能配肥项目,逐一为各个村庄进行土壤检测,根据检测出来的土壤数据,生产配方肥。

“土壤缺什么补什么、少什么加什么。”司庆臣说,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土壤供肥性能、作物需肥规律与肥料效应“定制”配方肥,避免出现肥料过剩和土壤板结问题。

除测土配肥外,齐河县持续通过推广肥料深施、土壤深耕、秸秆深埋“三深”技术,提升耕地地力。司庆臣介绍,全县耕地有机质含量平均达19.2g/kg,“吨半粮”核心区超过20g/kg。

司庆臣(右一)和农业农村局专家来到试验田测产。

除了政府推动,众多社会组织也因地制宜,摸索出一套土壤改良的好办法。利津县汇邦渤海农场针对土地盐碱化问题,进行万亩节地节水排灌模式转换,将暗管排碱与管道灌溉技术进行结合,降低土壤盐碱度。

农场项目部负责人介绍,“把带有小孔的管子埋到地下1米多深,土壤里的水会慢慢下沉渗进管子,汇集到集水管主管道,通过强排泵站排出,盐分就随水排出来了。”

藏粮于地

“高标准”提升粮食产能

“地力提升只是我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齐河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志庆说,2022年,齐河县“吨半粮”核心区全年平均亩产1546.33公斤,超过“吨半粮”产能,且照目前的情况来看,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刘志庆认为,有了“高标准”,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提升,有助于增产增收。

站在滨城区秦皇台乡的田间地头,只见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配套齐全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布局。村民张金国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有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引水渠修到地头,浇水方便、排水也通畅,种田省心省力。”

小账连大账,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节本增效作用体现在粮食生产的各个环节。刘志庆介绍,2022年,通过地下管道灌溉、喷灌等设施投入,全县节水灌溉面积达84.9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39。

高标准农田建设给粮食生产带来诸多利好。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456.7万亩,各级财政积极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多元化筹资方式,2022年发行政府专项债券16.62亿元,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受益农户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同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

“2022年,我们完成了3.3万亩的土地整理,今年又争取了1.8万亩,计划明年再申请剩余的0.9万亩。”秦皇台乡党委委员、副乡长张志群说。

刘志庆表示,今年年底,齐河县将实现永久性基本农田100%建成高标准农田,实现每50亩一眼机井、每200亩一网格、每5000亩一支专家队伍、每50000亩一套综合服务站的高标准农田配套体系。

航拍齐河县高标准农田。

科技助力

打造智慧高效田

除了实现高标准农田全覆盖,2023年,齐河县还将建成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刘志庆透露,“信息化”提升是重要建设内容之一。

作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重要载体,高标准农田之“高”,不仅是建设标准高,更体现在刘志庆所说的“信息化”程度高。

一刷卡,水汩汩流到地头,鼠标一点,几公里外的农田虫情、气象、墒情、苗情一览无余……在我省,科技助力让这一幕幕逐渐成了现实。

郓城县采取“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配套智能化控制系统,通过灌溉控制中心的装备及机井端设备,可以在会议室大屏幕、计算机、手机在线实时查阅项目区机井端设备的相关数据信息;通过物联网传感器构建一体化信息采集系统与处理系统,农田现场的虫情、苗情、气象等信息会上传到智慧农业云平台,为病虫害绿色防控提供决策信息服务和数据支撑。

郓城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

齐河县齐力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建成“四情监测”智慧农业平台,实现管理人员远程关注作物生长状况,从而进行科学灌溉、施肥、喷药等,为作物的生长全程“保驾护航”。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周而复始。李焕说,在一块块良田里,耕、种、管、收各个环节都有高科技加持,为粮食丰产丰收提供了更坚实的保障。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周桐 通讯员 尹君 张志刚 朱铭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