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报纸头条|小院大梦想·驻村下地搞研究,小院写下大文章

2023-05-16 15:14:52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5月10日,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大片大片的麦田随风轻舞,泛起绿波。正值小麦灌浆期,田间各式自动化喷灌设备纷纷开动,喷水灌溉。在禾丰路西侧,山东理工大学生态无人农场的麦田上空,不时有无人机飞过。

这里是山东淄博禾丰小麦科技小院的一个科技试验场地,占地500亩。在农场控制室里,该校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学生王育喆敲打着电脑键盘,为遥感无人机规划飞行路线图。

通过校企合作,位于朱台镇的这处科技小院,在当地开展小麦“耕、种、管、收”的无人化研究等工作。

2022年7月,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支持建设一批科技小院,山东省高校有45个科技小院获批建设,另有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的12个科技小院设在山东。

“截至目前,各科技小院均安排首席科学家指导,共入驻研究生191人。”山东省教育厅研究生处副处长梁强介绍,依托科技小院,高校将师生派驻到农业生产一线,推动实现教书与育人、田间与课堂、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推广、创新与服务的紧密结合,深化“政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培养模式,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乡村人才振兴。

爱上小院的农学生

一方小院,培育农业人才。

“遥感无人机上有多光谱相机,可以采集小麦高程地图、植被指数等数据信息,实时监测小麦生长情况,并通过计算机形成处方图,指导智能农机具精准变量作业。”王育喆告诉记者,“规划好飞行路线图,无人机完成采集任务后会自动返航。”

5月10日,山东理工大学学生王育喆站在淄博禾丰小麦科技小院服务的生态农场麦田里。 (记者 祝超群 摄)

2018年,山东理工大学和临淄禾丰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搭建了淄博禾丰小麦科技小院,让研究生长期驻扎在农业生产一线。目前,该科技小院由兰玉彬教授任首席专家,禾丰种业董事长朱俊科任负责人。

另外,学校农业工程领域骨干教师和十多名优秀研究生等组成了“智慧农业技术与装备团队”。

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王国宾是团队成员之一,经常带着学生到科技小院开展实践教学。“没有科技小院之前,我们要到处去找实验田,每年得花几万元到十几万元的经费。”他说,“有了科技小院后,这块费用就省了下来,可以把更多资金投入到科研中。”

5月11日下午,山东理工大学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的一年级研究生封伟祎一下课,就赶赴25公里外的另一个课堂——禾丰小麦科技小院农场。这段时间,他正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采集小麦数据,并结合下地实测数据创建反演模型,为其“无人机多光谱遥感与小麦育种结合研究”课题作铺垫。

“很多学长和学姐都是在这里成长起来的,以前我连麦子都搞不清,现在作物习性早都摸透了。”封伟祎说。

“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模式真正实现了教书与育人、田间与课堂、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推广、创新与服务的紧密结合。”封伟祎的导师朱俊科介绍,禾丰小麦科技小院已累计培养研究生26人。

山东省教育厅研究生处工作人员王璇介绍,科技小院研究生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增强实践创新能力,一步步扎实成长为能够运用先进技术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独立从事农业技术、生产经营与管理等各项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像青岛农业大学莱西胡萝卜科技小院,已累计培养12名硕士研究生。”王璇告诉记者,同学们先后获得了青岛农大学业硕士一等奖学金、青岛农大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一等奖等荣誉,并全部受聘为青岛市科技特派员。

面向地头的新成果

一方小院,促进科技创新。

“山东理工大学河东无人水稻科技小院,联合农机生产企业和水稻种植合作社,开展基于农机无人驾驶技术的有机水稻高效生产模式研究,建立了面向水稻无人化生产的农机作业新模式。”王璇介绍,小院团队先后突破了北斗农机自动导航、农药精准喷施、高效低损收获等关键技术,研制出8种智能农机以及多种配套装置。

“如今,我们的生态无人农场初步实现了无人化作业,正在搭建植被表型平台。”朱俊科告诉记者,“科技小院的研究生理论结合实践,使得科技成果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据介绍,依托科技小院等力量,禾丰种业近年来培育了不少优良品种,其中山农28号在2020年打破全国冬小麦单产记录,亩产达856.9公斤。

王育喆的指尖在键盘上跳动之际,在200公里外的青岛农业大学莱西胡萝卜科技小院,95后研究生许淑妮坐上电动三轮车正准备下地。

青岛农大莱西胡萝卜科技小院几位研究生下地穿的鞋子。( 记者 刘真真 摄)

这处胡萝卜科技小院,2019年落户莱西市店埠镇后屯村。目前,进驻小院的8名研究生每年实际在村时间超过220天,覆盖了胡萝卜的整个生长期。

李茂岳是青岛市前后屯胡萝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带领社员们种了600余亩胡萝卜。他深信科技的力量,连续三年拿出自家大棚供师生们做试验。小院团队也不负信任,为当地种植户建立起一整套种植技术规程。

在店埠镇东北方向250公里的荣成市成山镇,山东荣成鳗草科技小院的师生也在科技创新路上深耕多年。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授张沛东,是该科技小院的首席专家。5月8日,他与共建单位相关负责人一起为小院揭牌。

5月8日,山东荣成鳗草科技小院的牌子正式挂了出来,首席专家张沛东拍照留念。 (记者 段书强 摄)

2022年7月,山东荣成鳗草科技小院正式获批;2023年4月,水产学院向科技小院转发了由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联合颁发的标牌。目前,全年常驻该科技小院的博士生、硕士生不少于4人。另外,阶段性派师生到科技小院开展海区调查、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等工作,每年不低于30人次。

“海草床是近海的典型生态系统,被称为‘生态工程师’。”张沛东告诉记者。经过对鳗草的多年潜心研究,张沛东和他的小院研究生们已发表50多篇SCI论文,成功申请10多项发明专利,牵头联合多家单位编制了一项团体标准、一项行业标准。

小院创新成果,为下一步近海海草床生态保护和修复打下了坚实基础,将助力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

王璇表示,科技小院安排首席专家和研究生驻点指导,创新研发农业产业关键技术,着眼于实际应用转化,成效显著。

乡村振兴的服务员

一方小院,助力乡村振兴。

“科技小院人员长期驻扎在农户和企业,双方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和沟通渠道,通过采取座谈、技术讨论和长期观察,找准薄弱环节,提出了可行的技术解决方案。”王璇表示,以科技小院为平台,建立起高校、政府、企业相结合的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新模式。

作为种企董事长、高校特聘教授、科技小院负责人,朱俊科对此深有感触。他说:“科技小院的学生不仅是田野大课堂的受益者,也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服务者。”

青岛农业大学2021级硕士研究生赵颖,现担任莱西胡萝卜科技小院院长。她介绍了小院研究生的日常:采购农投品、选品种、撒肥料、铺菌渣、烘干花生壳、与农户讨论施肥问题、写工作日志、测产、晚间入村培训、一对一入户指导、与镇政府联合开展田间党校、暴雨过后对受灾农户进行调研、胡萝卜成熟后对小农户销售途径和尾菜处理进行调研、制作原创科普短视频……

5月10日,莱西胡萝卜科技小院的三位青岛农大研究生,在大棚里工作。 (记者 刘真真 摄)

“来到科技小院后,不光科研能力获得提升,个人生活能力和社交能力也明显增强。”许淑妮兴奋地说,“我现在学会了骑电动三轮车、做饭,跟当地农户打成了一片。”

人与人的情感融合直接促进了科研与生产的结合,让当地农户享受科技小院带来的发展红利,赵颖所在的小院团队也荣获全国农科研究生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成果一等奖。

“化肥用量减少一半,胡萝卜产量却比过去高,能达到1万斤以上。”李茂岳介绍,以前农投品过量使用导致胡萝卜质量下降,在科技小院指导下,胡萝卜品质明显提升,次品率从原来的20%-50%降至5%以下;每亩毛收入从5500元升至7000元。

店埠镇镇村建设与文化服务中心主任于忠成告诉记者,莱西胡萝卜科技小院的科技成果,已辐射到全镇5万余亩胡萝卜种植基地。据不完全统计,当地农民在镇外发展蔬菜产业近4万亩,也陆续采用该小院的研究成果与技术规程。

从2020年起,张沛东团队的海草生态修复技术进入推广应用阶段。截至目前,科技小院已在威海、烟台、东营、唐山等相关海域开展多次海草生态修复行动,修复养护面积超过2万亩;实生苗建成率较自然海区提高10倍以上,植株存活率在80%以上。

“不止于此,中国海洋大学科技小院开展专家服务基层行动,奔赴生产一线排忧解难,提供亲鱼检测、人工催产、受精卵孵化、苗种培育等技术服务与指导;派驻团队师生深入农村开展生产技术研究和推广、科普服务。”王璇介绍,他们已累计举办技术培训会10余次,培训500余人次;近年来,指导千户农民养殖加工水产品,每年增收千万元。

梁强表示,下一步,将加强科技小院组织协调和运行管理,加大政策支持,推动研究生教育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与“三农”发展紧密结合,提高研究生产业实践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打通农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助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边良 刘真真 祝超群 段书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