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科技小院|跟鳗草较劲15年的师生,会潜水成工作需要

2023-05-29 14:18:00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5月8日,荣成市成山镇马山社区一所海边小院落,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授张沛东和他的学生们度过了十五年来普通而崭新的一天。

“山东荣成鳗草科技小院”标牌已挂上。中午,几名学生蹲在院子里整理几包水漉漉的海草。这是博士研究生张彦浩从天鹅湖里取上来的大叶藻,学名鳗草,他们要趁着新鲜赶紧做实验。

潜海取草,带着泥巴搞科研

张彦浩的白色T恤上沾着泥巴点子,他和师妹一起在实验台前观察、记录样本生殖枝和营养枝的形态学特征。实验台上淋了些泥水,张彦浩拿起抹布擦拭。

“哈,有泥水是正常的,没有泥反倒不对了。”张沛东走实验室,对弟子笑道。对团队成员来说,潜海、种草、取草是经常的事,何况带着泥水搞科研。

张沛东(中)在指导学生分析实验样本。

天鹅湖是荣成好运角著名景区之一,与大海相连通。张彦浩当天一大早出发去天鹅湖开展大面调查,临近中午回到小院。“今天搭乘马山的船,取回来一些水样、沉积物和植株样本。”他告诉记者,开展大面调查是为了探明海草植株生态特征和环境要素的时空变化。

“我在读硕士阶段就跟着张老师研究‘海草床生态修复与保护’,每年都会在这儿‘定居’几个月。”张彦浩说,他现在读博士二年级,与科技小院工作已经结五年。当天的实验内容,是博士论文选题“鳗草生殖枝分化和种子成熟的生理生态学过程以及种子的采集策略”的一部分。

张沛东介绍,在这所科技小院,中国海洋大学常年派驻的博士生和硕士生不少于4名,主要协助共建单位开展技术培训、技术集成和技术研发等工作;另外,学校阶段性从青岛派一部分学生前来开展海区调查、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等工作,每年不低于30人次。因科研工作需要,不少人取得了潜水资格。

科技小院揭牌,教授“视之如子”

去年7月29日,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三部门联合发文,山东荣成鳗草科技小院获得国家批准。

“上个月,学院向我们转发了由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联合颁发的标牌。”张沛东告诉记者,“从2008年开始,我们就扎根在这儿,那些年所做的工作,性质就与科技小院非常相似。”

5月8日当天,张沛东与共建单位马山集团相关负责人一起举行了小小的揭牌仪式。他介绍,近年来,借助科技小院培养模式,水产学院海草生态学团队已培养了30多名专攻海草研究的研究生,发表50多篇SCI论文,成功申请10多项发明专利,牵头联合多家单位编制了一项团体标准、一项行业标准。对于这所科技小院,张沛东心怀深厚感情,他掏出手机拍了张照片,盯着标牌说:“像自己的孩子一样。”

“山东荣成鳗草科技小院”挂牌,张沛东教授拍照留念。

荣成是渔业大市,历史上海草资源是非常丰富的,近年来退化现象严重。过去,国内学术界缺乏对鳗草的深入研究。张沛东介绍,扎根到小院以后,早期主要开展海草生理生态学特征研究和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提出生态工程修复方案,形成了完整的植株移植技术和种子播种技术。2020年起,海草生态修复技术开始进入推广应用阶段。

工厂育苗,要给大海多种草

眼下正是鳗草种苗培育季节。下午,张沛东带着几名学生前往育苗工厂,查看种苗培育情况。

走进车间,耳边响起海水循环声,“鳗草种子保存池”“鳗草苗种培育池”“鳗草植株培育出池”等指示牌,清晰地标注了每个水池的功能。

在鳗草种子保存池,种子正在萌发细小的子叶;鳗草苗种培育池里,植株已长到几十厘米长。张沛东拿起一根刚开花的生殖枝,查看佛焰苞发育情况。

张沛东(中)在查看种苗培育情况。

张沛东介绍,团队从2008年开始就一直在这儿做实验,早期条件简陋,后来加大资金投入,把屋顶升级改造成透光的,水池也增设了24小时水循环系统,水温可控,成为一个设施完善的种苗厂。

今年前4个月,育苗厂通过室内种子低盐促萌和野外海区接力培育两个阶段培育了1000多万株鳗草苗。预计于今年6月在天鹅湖和养鱼池湾海域进行鳗草增殖工作。

海草床修复,对“海陆空”都有好处

张沛东告诉记者,海草床是近海的典型生态系统,被称为“生态工程师”,为贝类、虾蟹类、棘皮动物和鱼类等海洋动物提供重要的产卵场、育幼场、索饵场和栖息场,在净化水质、捕获沉积物、促进营养物质循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威海,海草还有更多实际应用价值。例如,极富地方特色的民居海草房,近年来都是以鳗草为主要苫盖材料。每年冬季,上万只大天鹅飞抵威海越冬,它们也以鳗草为重要食物来源。

“海草床生态保护和修复,直接关系到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同时也为国家‘双碳’战略需求提供重要支撑。”张沛东说,海草床还具有强大的碳捕获和碳封存能力,同红树林和盐沼植物等共同构成海洋碳汇,是全球重要的蓝色碳库。

目前,团队借助科技小院,正在技术的研发、集成和优化上加大力度,力求海草床生态修复技术更加科学高效,同时进一步探索海草床保护修复的融合发展模式,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助力生态修复事业取得新突破。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段书强 通讯员 林巍强 李钟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