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年前,山东莒县10位农民兄弟跨越千里支援汶川
2022-05-12 15:12:29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2008年,14时28分04秒,8.0级地震
这是一段永远抹不掉的记忆。
△14年前的汶川影像,汶川,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视频来源:人民日报微博)
那一年,我们见证了奋不顾身的救援,
守望相助的人间大爱。
灾难发生后,十几万大军闻令而动,
冒着高山飞石,踏着巨裂大地,挺进灾区。
在各路援川大军中,
有这样一支救援队——
一辆农用三轮车,10位农民,
他们星夜兼程,奔波4天3夜,
从日照莒县行程3000公里,
赶往四川地震灾区救灾。
27厘米
这是他们在家里的地图上,拿尺子量出的长度:从莒县到汶川,27厘米。
大家算了一下,按比例尺计算,不到2000公里。
“两天两夜就能到!”这些一直在平原上生活、最远只到过临沂市的农民兄弟们,过于乐观地估计了他们将要开始的行程。5月14日1点,10个人收拾停当,向着四川出发了。
他们一路上跋山涉水,日夜兼程,地图上的27厘米,他们跑了四天三夜,走了3000多公里。
最大60岁、最小31岁
刘中明、刘光波、刘中富、刘中亭、刘中彩、刘守华、刘守秋、刘守欣、刘守贵、刘光瑞,这十位憨厚朴实的农民,都是莒县洛河镇东皂湖村的村民。这支救援队里年龄最大的60岁、最小的31岁。
△三轮车上贴着歪歪扭扭11个字“山东莒县农民救灾志愿者”,是走之前刘中明用毛笔写下的。
走错了十几次路
因为三轮车不能走高速,只能看地图走国道,省道,各种小道,各种崎岖的山路成为他们的主线。
他们从来没有出过远门,所以一路走来,一路问。
而且指示路牌又不是很全,在很多地方,听不懂别人的家乡话,所以经常走冤枉路。
后来刘守华称:“一路上走错了十几次路。”
有时路途上,他们能遇见一些与他们相类似的志愿队,看见自己“队友”激动万分,并一同高喊着“汶川加油”!
当车子驶进河南时,有位年轻小伙看见了这十位山东农民。
“当看见他们时,心中已经非常佩服。距离汶川还有一段路程,原本崭新的三轮车,已经破损得很严重,为了能节省费用,他们自行修理。”年轻小伙说。
从山东一路途经江苏、安徽、河南、陕西、最后进入四川,星夜兼程,他们总算是从日照莒县开到了四川地震灾区。
200多顶帐篷
到达灾区后,他们把随车携带的50箱方便面、38箱矿泉水留给灾区群众,便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抗震救灾工作中。
“我们以前都没有搭过帐篷,见都没见过,刚开始的时候只能看着图纸搭,需要四五十分钟才搭一个,后来慢慢熟练了,十几分钟就搭一个。”
为了让群众早日拥有安身之所,他们一刻不停地为受灾群众搭建帐篷。黄土救助站总共有3000顶帐篷,其中200多顶是他们搭建的。广元、绵阳、安县都留下了这10名农民的足迹,卸物资、搬货物、搭帐篷,哪里最累最苦,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莒县农民抗震救灾志愿队十位农民兄弟用实际行动感动了全国,网友们更是将他们赞誉为“史上最牛救援队”。
饿了吃煎饼榨菜,困了睡三轮车
他们每天从4点干到晚上12点,什么活都抢着干。
在半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饿了,吃的是自带的煎饼和榨菜,困了就睡在三轮车上。
当地群众过意不去,拿着面包、牛奶送给他们吃,他们却死活不要,默默无闻奔波在救援一线上。
△那辆三轮车“战友”也被作为国家一级文物,收藏在纪念馆中。几年后,他们还曾受邀请回汶川,看一看被珍藏的“老伙计”,看一看那里的新变化。看着被修复后的灾区,他们眼眶湿红。
一位名叫单玉强的大连支援者称:“他们吃了很多苦才赶过来的,来到之后只知道干活,一刻也不停,连奋战在救援一线的解放军战士,都被这帮农民兄弟感动得落泪了。”
记者问他们想当英雄吗?他们说:“英雄倒是没想,但是人这一辈子,谁不碰上个灾祸挫折什么的,能够多救一条人命,总是好的。”
△2010年,莒县十位农民自驾农用三轮车赴汶川抗震救灾的事迹被翻拍成电影——《日照好人》
十四年时光流转,当年抗震救灾中体现的精神,仍然在延续、闪光,依然感动着很多网友!
山东农民,就是这样朴素又实在,
2021年7月河南发生暴雨洪灾,
山东煎饼,大葱,大蒜......连夜送去;
2021年12月山东菏泽村民王春凤,
捐献10万斤大白菜,连夜装车,
助力西安疫情防控;
2022年上海疫情,
山东农民种的蔬菜依旧在路上,依旧送不停......
这就是山东人,每次做完好事,
不善言谈的他们,基本就仨字:“应该的”。
14年前的5月12日,
是一场灾难,是一次生死救援。
是所有人的不离不弃。
14年后,是铭记,
是坚强,是新生,是期望。
又是一年512,缅怀逝者,致敬重生。
策划/整合:向雨瑶
来源:人民日报微博、央视新闻微博、齐鲁晚报、大众网、直播日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