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360行|50余载独守匠心,“船人”渴盼“传人”

2021-12-28 13:55:55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12月21日午后,孙树秋拿起笔尺,在工作室开工了。在他面前,摆着一艘尚未完工的长1.2米的小木船,才刚有了一点雏形。只见他拿着尺子这里测测、那里量量,在船身留下一笔笔外行人看不懂的标记。

孙树秋今年73岁,是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孙家村村民,造木船这门手艺传到他这已经是第四代。“我从十几岁就跟着父辈学造船,我们村靠海吃海,出海打渔是600年前立村以来就传下来的劳作方式。以前是造大渔船,2005年后,钢质渔船兴起,木质渔船就被淘汰了。”孙树秋说。

孙树秋。

大木船不用了,但孙树秋不甘寂寞,在家做起了缩小版木船。起初只想做着给孩子玩,但没想到,由于技艺精湛,孙树秋的小船竟颇受欢迎。于是,木船以传统手工艺品的面貌重回当地市场。

对孙树秋来说,图纸都印在脑子里。选材、做料、打磨、安装、刷漆、上帆……造大船需要啥工序,孙树秋的小船上就有啥工序。四根大桅,大拉、二拉、三拉,船舵、转关……大船上有的,小船也样样不落。2013年,传统小船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孙树秋成为这一非遗项目的传承人。

“大将军顶天玉柱,二将军八面威风,三将军顺风相送,四将军引路先行。”孙树秋脱口而出这样几句话。这原是四根大桅上常贴的对联,连同那精湛的制作工艺,一并深深印在了他的脑海里。

大船上有的,小船也样样不落。

“船上的每一个部件,包括这金头、虎牙、护腮鸟,都是有尺寸的。一个地方弄不好,整个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孙树秋说,要想学会这门手艺,没个一年以上的功夫是不成的。

造小船是个辛苦活,也是个“心苦活”。小船的制作不仅要经过严格的选材解板、水泡塑形、雕刻组装、刷油上漆等工序,制作工艺费时费力,并且对木工技术有严格要求。孙树秋介绍,完成这艘1.2米的小船,需要耗费20多天的时间,能卖3800元,糊口是没有问题的。

完成这艘1.2米的小船,需要耗费20多天的时间。

年逾古稀,孙树秋也流露出一丝担心:如今孙家村只剩他一人在做小船,但自己也老了,手艺恐有失传的风险。“做小船来钱慢,经济效益不算高,年轻人不愿意干。再一个,这门手艺有一定难度,很多人缺少耐心,容易半途而废。”孙树秋叹了口气,略带无奈地说。

“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能忘了,还是得传承下去。”孙树秋说,现在每到夏天,他都会去小学夏令营教学生做小船。他真诚地希望,能够有更多年轻人来关注、传承、保护这一传统技艺,使其得以流传延续。

孙树秋希望这一传统技艺能够流传延续。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孙甲 通讯员 卢立平 苑克龙 王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