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经济薄弱村如何发展?看莲花湖村的蝶变之路

2021-12-01 15:38:27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村集体收入从几万元暴涨到70万元,汶上县汶上街道办事处莲花湖村用实实在在的数字表明,集体经济普遍薄弱的农村依然可以走出适合自己的路子。

莲花湖村集体经济发生蝶变的奥秘是什么?近日,记者深入现场进行了“探秘”。

探索建立村级“乡村振兴指挥部”

“指挥部在一线办公,及时帮助协调村级发展所需的各种生产资料。”在莲花村乡村振兴指挥部,记者见到了负责人李桂珍,她这样告诉记者指挥部的作用,“别看我们叫指挥部,实际上,我们就是帮助村里‘跑腿的’。”

2020年1月,汶上街道召开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动员大会,明确提出2021年全面消除空壳村、村均收入5万元,2021年村均收入10万元的目标。

为此,街道成立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由街道党工委书记付天平任组长,同时在各村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班子成员兼任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与此同时,汶上街道专门设立莲花湖村“乡村振兴指挥部”,具体负责论证项目规划、重大投资等事项。

今年9月份,2021年济宁“中国农民丰收节”要在莲花村举办,设在该村的乡村振兴指挥部的工作人员开会商量活动议程。(左一为李桂珍)

此外,汶上街道还建立起“镇街领导+职能部门+督导组”的指导体系。

“我们的想法是通过构建起横到边、纵到底工作体系,让全街道的工作人员全身心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工作当中去。”汶上街道党工委书记付天平解释。

在一系列规章制度出台后,身为街道干部的李桂珍就这样“下基层”锻炼去了。

成立“母公司”拿到“身份证”

发展村集体经济,首先考虑的便是如何在党组织领导下建立起集体经济组织。汶上街道把“建壳”作为第一步,引导莲花湖村建立一个“母公司”——党支部领办的股份制合作社,按照市场规律办事。

“母公司”的原始资产是村集体“三资”,股东是全体村民,一人一股。为做好这项涉及面广、涉及群众多的基础性工作,莲花湖村抓住2020年春节外出人员返乡契机,逐户逐人上门走访对接,用1个月的时间完成下辖三个村的清产核资、村民身份确认、量化确权等工作。

莲花村的千亩藕池。(资料图)

“以前流转土地都是居民自己流转,规模小,不成片,大部分土地流转的价格在一亩地400元到500元之间。现在有了合作社,村民拿到‘身份证’,土地统一入社,统一流转,承包价格翻番,达到1100元每亩。”莲花湖村八里桥党支部书记李树全笑着说。

现在的莲花湖村不仅实现了全村2000余亩土地全部流转入社,还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宅基地“三权分置”政策,将60余间闲置院落进行流转,村里发展的底气更足,空间更大。

送出“政策包”打好“组合拳”

过去,莲花湖村以“一麦一棒”为主要传统经济作物种植模式,这样的种植模式村集体很难有大的发展。

为了打破传统农业界限,挖掘农产品自身价值,汶上街道累计投资2400余万元建设了莲花湖村千亩藕池、万亩花海、葵花迷宫、薰衣草基地、十里桃花园等20余个农业观光项目,投资5000余万元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辐射带动汶上县现代高效农业发展。

付天平表示,集体经济要真正发展壮大,关键在于有稳定的产业“造血”。为破解农业农村发展难题,探索平原地区乡村振兴之路,汶上街道提出建设农村“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工程”,谋划用两年时间建设以莲花村为主体的乡村振兴样板示范区。

莲花村种植了300多亩向日葵,成为该村夏日一景。

该工程由汶上街道组织牵头,以莲花湖村股份合作社为实施主体,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充分吸引优秀人才和社会资本。

通过一年多的“输血”,莲花湖村已经成为集生态与文化、旅游、康养产业为一体深度融合的文化旅游示范区、休闲观光度假区、生态康养宜居区。

莲花湖村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实现增收。

“过去,我们这个村子,主要靠种植小麦、玉米为主,收入一般,自从有了‘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工程’,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大搞农业特色种植,发展乡村旅游,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业,收入大大提高了,生活的劲头越来越足了。”村民王好顺激动地说。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张超 通讯员 胡克潜 杨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