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的绿水青山价值近1亿!山东首份村级生态产品“定价”报告蒙阴出炉
2021-09-28 10:13:18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10月5号之前的民宿已经预定一空,看来60张床位还是不够。等300万元的‘助栗贷’审批下来,还得继续增加床位。”9月27日,蒙阴县桃墟镇安康村“农家乐”经营户吴西来,一边忙着迎接国庆黄金周,一边琢磨着继续扩大规模的事儿。
10天前的9月17日,蒙阴县发布了山东省首份村级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报告,村民身边的绿水青山可以“定价”了。
这份报告对桃墟镇安康村和百泉峪村2个村的生态产品总值进行了核算,其中安康村生态产品价值近亿元。吴西来向当地农村商业银行申请的“助栗贷”,依托的正是村里的GEP核算成果。
安康村依托老板栗树,打造了独居特色的树上木屋。
GEP是指特定地域单元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所有生态产品价值,主要包括生态系统提供的物质产品、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的价值。今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评价体系,制定核算规范、推动核算结果运用。
经初步核算,安康村生态产品总价值9947.91万元,单位面积生态产品价值为24.26万元/公顷;百泉峪村生态产品总价值7270.56万元,单位面积生态产品价值为29.67万元/公顷。
据介绍,安康村森林覆盖率达到76%,村内现存150年以上的板栗树有六七十棵,最老的超过300年。最近20年,村里利用百年老栗树,建起了20多座树上木屋,既不影响树木生长,又能为游客提供极具特色的食宿体验。
位于国家5A级旅游景区蒙山脚下的百泉峪村,因泉水众多而得名。最近十多年,村里主动关掉采石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为了守护一方绿水青山,早在2010年,全村就铺设了污水管网,统一收集处理生活污水。百泉峪村有119户村民,目前有38户经营“农家乐”,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3.6万元。
百泉峪村的采石坑经过整治,成为人工湖景观。
目前,蒙阴县正依托安康村GEP核算成果,与山东农担公司合作,实施“助栗贷”“楸树贷”,因地制宜探索与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相挂钩的“生态贷”模式。同时,在全省率先建设“绿色银行”,通过集中收储和规模整治生态资源,打包形成了可开发项目库,统一规划、管控、开发、招商,盘活乡村生态资源。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文明中心副主任郝海广表示,村庄是人类群居生活最小的聚集单元,在村庄尺度上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工作,可作为更大区域范围核算的基础,对乡村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的作用也更大。
详细解读:这些村的绿水青山为啥这么值钱?
近日,蒙阴县发布了山东省首份村级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报告,其中GEP价值最高的村接近1亿元。
GEP是指特定地域单元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所有生态产品价值。山东省首份村级GEP核算报告,涉及蒙阴县桃墟镇安康村和百泉峪村两个村。经过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经初步核算,安康村生态产品总价值9947.91万元,单位面积生态产品价值为24.26万元/公顷;百泉峪村生态产品总价值7270.56万元,单位面积生态产品价值为29.67万元/公顷。
这两个村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资源开发利用有何独特之处呢?
留住百年栗树
“树屋”景观成旅游特色
“村里最大的旅游特色就是‘树屋’,已经建成了20多座。游客到此,可以在距离地面五六米高的树上吃饭、住宿,获得一种独特的食宿体验。”吴西来说。今年国庆假期,安康村的乡村旅游的人气很旺。早在9月底,有60多张床位的民宿基本预订一空。景区还提前采购了200多只活羊,整个假期销售了300多只烤全羊。
安康村借助百年老板栗树,打造“树屋”景观,成为当地的旅游特色。
安康村的打造“树屋”,依托的正是村里百年以上的老板栗树。
“我们从10多年前开始打造‘树屋’,在建造过程中,尽量不影响大树正常生长。为了保护树枝,有时直接让树枝从‘树屋’里穿过去。” 吴西来说。安康村现存的150年以上的老板栗树有六七十棵,树龄最长的有300多年。
20多年前,安康村村民并没有重视古树的价值。
吴西来回忆说,2000年前后,他看到村民把一抱多粗的老板栗树直接锯掉卖钱、甚至烧火时,感觉非常可惜。为了保留下这些百年古树,他多方筹资,主动承包下村民手里的老板栗园,进行旅游开发,并开始打造“树屋”等景观。
如今的安康村,利用百年栗园、山坳湖泊,规划建设了栗园露营、悬索桥等景点,通过开展板栗采摘节、板栗美食节、篝火晚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过去的穷山村变成名副其实的富裕村;过去村民都着急往外搬,现在争相回村创业。
告别开山采石
植树护绿吃起“旅游饭”
最近30年来,蒙山脚下的百泉峪村,在利用当地的生态资源方面,同样经历了从开山采石到植树护绿的蝶变。
“1993年,我们村开始挖山采石,村民富了,但是环境代价太大了。后来我们开始封山育林,最终还是靠着绿水青山,发展生态旅游,让村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百泉峪村党支部书记方国明深有感触地说。
今年65岁的方国明,从1993年开始担任百泉峪村党支部书记。他回忆说,上任之初,为了带领村民尽快脱贫致富,村里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石材企业,开采村里花岗岩石材。采石场让村民增收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村里整天石粉飞扬,家家户户不敢开窗户。挖山采石这个路不能再走下去了。”
百泉峪村将过去的采石坑改造成人工湖。
从2004年起,百泉峪村主动关停采石场,并利用上级奖补资金,回填采石坑,植树造林。为了充分利用占地废弃采石坑,村里引进了一家三星级酒店,此外,部分采石坑还被改造成人工湖。
2007年,方国明利用自己曾经开过饭店的优势,在村里开起了第一家农家乐。随后,在他带动下,很多村民纷纷开起农家乐,吃起“旅游饭”。如今119户人家的百泉峪村,农家乐达到36家,去年村民人均纯收入3.6万元。
百泉峪村采石坑改造前后对比图。(翻拍自百泉峪村乡村记忆馆)
为了保护当地生态,早在2010年,百泉峪村统一铺设了污水管网,统一收集处理全村污水。如今的百泉峪村,山清水绿,风景如画,家家住上了二层小楼,常年游客络绎不绝。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包括物质产品供给价值、生态调节服务价值和生态文化服务价值三部分。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文明中心副主任郝海广表示,安康村和百泉峪村两个村比较明显的特点是生态文化服务价值最高,占两个村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的70%左右(安康村生态文化服务价值量为6976.74万元,百泉峪村生态文化价值服务价值量为5581.40万元),物质产品供给服务价值和调节服务价值均在10%-15%左右,说明两个村在“两山”转化方面成效比较显著,有效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社会经济发展优势。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李伟 通讯员 张圣虎 王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