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看老乡|做了一项变革,这个村的牡丹电商年销1300多万元

2021-09-07 13:31:17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9月2日,在王桥村一隅,阳光洒落在一大片摆放整齐的盆栽牡丹上。正在牡丹丛中忙碌的汉子叫王志伟,他不但是村里种植牡丹的能手,更是种植模式的创新者。就在几天前,他所种植的10多个品种1000多盆牡丹被销往韩国。

“说起来我跟牡丹打交道有近20年了,从十六七岁就开始跟着邻居种牡丹。”今年35岁的王志伟回忆,他小时候村里种牡丹的氛围就很浓,不少长辈天天忙碌在花丛间,因此他也对“花中之王”牡丹产生了好感。

盆栽牡丹。

王桥村位于菏泽市牡丹区皇镇街道办事处,从上世纪80年代末,这里就开始种植牡丹,是菏泽有名的牡丹种植专业村。

“那时候村里最赚钱的生意就是催化牡丹。”王志伟笑着告诉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所谓催花牡丹,就是利用温室、催熟等技术,打破牡丹的自然生长规律,使牡丹反季节盛开。

当时,他们在深秋时节将菏泽牡丹种苗带到广州或者深圳,利用那里的湿热气候进行催花,然后再在广州的新春花卉市场上进行销售。“那时候一年就能赚1万多元了,在那个年代,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王志伟说。

就这样,王志伟跟着村民南下广州,干起了催花牡丹工作,这一干就是4年。

后来,王志伟回到家乡,也包了几亩地开始种牡丹。不过时间久了,他发现传统的种植技术也有不科学的地方。

以往,村里种牡丹总是要等到玉米收获后。王志伟发现,按照这样的种植方法,天气逐渐变冷后,牡丹不能充分吸收地里的养分,因此待开花时长势不旺。于是,他选择在小麦收获后便开始整地,在施肥、除草、深翻等一系列工作完成之后,再在8月底9月初栽种牡丹,这样一来牡丹更显花大、色艳、长势优良。

“其实我的学历也不高,小时候初中都没读完,不过我喜欢钻研。”王志伟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着说,村里家家户户种牡丹,但方法各不相同,但是善于细心观察的他,将不同方法后的牡丹长势并将其记录下来,最终结合自己的经验不断改进种植技术。

村里建设的牡丹园。(资料图)

在种了多年牡丹后,王志伟于2014年成立了自己的牡丹园艺公司。2017年,他还牵头注册了菏泽市牡丹种植协会,现有会员单位56个,分布在菏泽市各县区。

采访中,王志伟介绍,目前菏泽牡丹市场以卖苗为主,附加值低且市场几近饱和,牡丹多集中在秋季卖苗,其他时间无法销售,再加上牡丹花受气候等养殖条件的制约,在江浙沪一带不好养活,销售时间和销售范围受到制约。

“前年,我们与国外一家园艺公司合作,引进生产模式和成熟经验,进行轻型化基质栽培。利用现代温室和冷库设施对花期进行促控,实现了小型化、一年四季可长养、四季可销售等优势,打破了以往菏泽牡丹种植户利润低、销售时间短的传统弊端。”王志伟说,“通过引进先进盆栽技术,做到牡丹常年销售,能在千家万户的阳台上绽放,给菏泽观赏牡丹产业开创了新空间。”

“相较以往牡丹的种植方式,盆栽牡丹是一次全新尝试。”王志伟介绍,目前菏泽的牡丹产业主要销售渠道在于绿化工程和建设牡丹园,并且属于一次性消费,销量有限,从苗株到长成需要大半年的时间,各种制约因素导致成活率无法保障,再加上重而大的个体,市民居家种养牡丹存在诸多不便,牡丹没有真正进入到家庭。

通过校企合作,王桥村引进牡丹产业博士工作站。

随着牡丹植株进行小型化定向培育,牡丹电商市场也紧接着迅速发展起来了。村民王东方从2018年起在淘宝上从事牡丹苗销售,而盆栽牡丹,正是这两年他在店内主推的产品之一。

“盆栽牡丹对于客户来说太省事了,收到后摆在家里,定期浇水,管理起来很简单。对于我们店家来说,以前一株牡丹苗四元五元,到现在一盆50元钱,收益很可观。”王东方说,除去包装运输等成本外,相比单卖牡丹苗,盆栽牡丹的利润大,赚得也就多了。

现在,每天在王东方店里购买盆栽牡丹的订单也在逐渐增加,这让他看到了新的市场蓝海。

200多户人家的王桥村,光网店就开了60多家,去年一年电商销售牡丹1300余万元。

王志伟和他嫁接的新品种牡丹。(资料图)

说起王桥村种牡丹,不能不提到一个人,就是王桥村村党支部书记王本爱,作为村里第一代牡丹花匠,村里第一次牡丹种植热潮就是他带起来的。上世纪80年代末,20多岁的王本爱借遍所有亲戚,筹集了几千元钱开始跑牡丹生意,成了村里第一个做牡丹生意的人。

不过,王桥村种牡丹也经历了起起落落的波折。如今,到了第二代牡丹花匠王志伟这里,种植模式和销售理念不断创新,这代人想走出一条牡丹种植专业化的道路。

“从前种牡丹是想致富,而现在的想法就是踏踏实实地培育出更多优质的菏泽牡丹,打造出咱们自己的品牌。”王志伟说,牡丹种植是个技术活,不下苦功夫开不出好花。未来,他希望将盆栽牡丹进行工厂化运作,将王桥村的牡丹品牌一直延续下去。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张超